但是吳有性的理論也有局限性,那就是他將瘟疫簡單的全部歸類為溫病,沒有分清這兩者的界限畢竟,瘟疫也是統稱,有很多種,只有一部分是從口鼻傳染,還有其他也有可能是被蟲子咬或者是單純接觸就可以導致傳染。
各種千奇百怪的病菌活躍在世間。
有的附身于動物身上,有的附身于自然之中。飛沫、接觸、叮咬,都是他們的傳播途徑,防不勝防。
當然也可以理解,因為吳有性研究的就是崇禎大瘟疫,他認為這次的瘟疫是“溫病”,這是特指。而之后的廣義上的、被中醫一直傳承下來的“溫病”的辨別,則是由他之后的葉天士進一步來確立的
天幕上出現了葉天士的畫像。
清朝時期的畫像,已經不再那么抽象,足夠清晰。
清晰到古人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剃光的頭頂以及在腦后的金錢鼠尾辮。“乖乖,清朝這是什么頭”
有士子想起之前仙畫說清朝是游牧民族所建,嘆了口氣北魏孝文帝,推崇漢服,學習雅歌,遷都洛陽。沒想到這后世的清朝,卻是截然相反。
漢武帝劉徹將手中杯箸一摔,冷冷的對群臣道“看到了沒若是被匈奴攻進來,我大漢子民都要剃頭易服這就是例子
嬴政感受了一下自己腦袋上的通天冠,決定讓蒙恬把匈奴再趕遠一點。匈奴這大清關我什么事
也就是我們最后一位上榜的主人公。葉桂,字天士,
所以一般都是叫他葉天士。和前一位的李時珍一樣,葉天士也是出自于醫生世家,他的爺爺和他爸都是醫生。
清朝有一本很有名的醫書叫張氏醫通,由當時的名醫張璐所著,里面就提到過他曾經和葉天士的爸爸一起會診,談論醫道。所以,葉爸爸的名氣肯定也是不小的。
葉天士,妥妥的醫三代加富三代,生活無憂無慮。
明初。
某位有些憤世嫉俗的小郎中嗤笑一聲“我還真沒猜錯,果然又是醫藥世家。”
看來,即使到了下個朝代,也是依然和現在一般。
能成為醫生的,無非是官宦子弟、醫藥世家。
前者只是讓自己增加了一個可以成為談資的愛好,而后者從小耳濡目染,成為醫生只是他們的后路。
像他這樣先成為伙計,后來被收徒但也是只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免費干活的情況還是少見的。而他也只能憑借著學到的皮毛,成為一位草頭醫。
不過即便如此,小郎中也要感謝自己的師父。
若不是他,自己只能在地里刨食。
遺憾的是,葉爸爸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就死了,葉家開始家道中落。葉天士沒有辦法,只能跟著自己老爸的徒弟,一位姓朱的醫生學習和出診,開始了自己養家糊口的日子。
不過,這位朱醫生可不是葉天士唯一拜過的老師。
少年葉天士背著藥箱,和朱大夫一起出門看診。
晚上則是他溫習醫書的時光。
每當他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就會向朱大夫求教,氛圍頗為溫馨。但漸漸的,朱大夫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回答葉天士提出來的問題了。
有一天晚上,他將葉天士叫到自己跟前。
桂兒,你從小就接受師公和師父的熏陶,天資聰穎。不過短短幾年,就已經趕上了我。如今,我已經沒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可以出師了。
不過,我不建議你現在就獨立出診。你還小,未來的路還長,如果想要成為和師父一樣的名醫,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我給你寫一封信,你拿著它去找張璐張大夫,他和師父是朋友,應該會收你為徒。
在天幕前的葉天士回顧這段往事,帶著一點嘆息和一點哀傷。這位待他如兄如師的朱大夫,在幾年前已經撒手人寰。他提醒自己,過幾日要去他的墓前供上水酒。
葉天士堪稱拜師狂魔據統計,七年之內他拜過的師傅不下十七位張璐、周揚俊、王晉三等等史上留名的名醫都成為過他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