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那就更開放了。
著名的文學家和丞相范仲淹說過一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將“相”和“醫”相提并論。范仲淹那是在士林中有著赫赫威望的人,他這樣一說,北宋的讀書人都喜歡業余研究一點醫術。
年少的范仲淹在寺廟中苦讀。
有一次,他好奇的求了一根簽,問自己以后能不能當丞相。解簽的人啞然失笑,搖搖頭“恐怕不能。”范仲淹又問“那我能不能當一位名醫”
“也不能。”解簽的人覺得從丞相到醫生的跨越也實在是太大了,就好奇的問“為什么當不了丞相就想要當醫生
少年范仲淹道“當丞相時,可以為天下百姓們謀福利。而當醫生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的一身本領來救治百姓。治國與救人是同等的。
趙匡胤夸贊“說得好”
他倒不是真的認同范仲淹所說的,但是這是他宋朝的人才給他北宋,啊呸,大宋長臉
假使繼續像這樣往前走的話,說不定醫生的地位也能夠慢慢的提升上來,回到應有的知識分子的位置上來。但歷史的真相是,在往后的朝代里,它不僅沒有前進,反倒后退了。
這個鍋儒家能背一半,另外一半的原因出在元朝和明朝。
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為了統治上的方便,將原本的戶籍制度發揮到了極致,農戶屠戶醫戶陰陽戶樂戶等等,就連儒生都有儒戶。
這也就算了,他這個職業戶口還是世襲的
也就是說農戶就只能世代種田,屠戶的兒子也只能成為屠戶,那醫生就只能由醫戶的后代來做。
一刀切,完全把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給堵了,不僅堵上還糊了一層水泥,嚴嚴實實。
元大都。
勾欄之內正是熱鬧的時候,觥籌交錯。
臺上的旦角兒正在唱“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臺下一片叫好之聲。
這出劇的作家關漢卿正在一邊喝酒,也大喊了一聲好有相熟之人湊過來“你今日怎不在太醫院當值”
關漢卿笑道“我不過是太醫院一雜役,事情做完了自然就出來了。”1
兩人看了一會兒劇,友人夸贊這出戲好,我上次想向牧庵學士舉薦你,結果他有些抱歉的看了一眼關漢卿,未盡之言大家都懂。
關漢卿一愣,然后毫不在乎的揮揮手“你還費那個神,我不過就是一醫戶,即使你舉薦了我,我也什么都干不了。現在閑時寫寫雜劇倒也快活。”2
后來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創建了明朝。但是呢,他一琢磨,這元朝一刀切的方法好啊,的確是方便管理,于是就想也不想的把它
給全盤繼承了過來。
學也不知道學點好的
醫戶在明朝還蠻慘的,前期不允許參加科考,屬于“賤籍”。但醫生哎,誰頭疼腦熱不需要去看醫生所以他們的地位又有些不同,明朝中后期的時候醫戶們紛紛抗議,于是政策就松動了一點,醫戶子弟就也能參加科舉了。
李時珍參加科舉就是這么來的。
李時珍笑著搖搖頭。
這后世女子關于現在醫戶的地位還是了解得不夠詳細。
他能參加科舉是因為他的祖輩和父輩在太醫院當過吏目,已經不是普通的醫戶,只要稍微用點手段,變成平常的民戶并不是什么難事。
而他自己,已經考上了秀才,那就能稱一句“儒醫”,也算是能進入到士人的圈子里。
很多落榜的學子甚至會搖身一變,轉而學醫,就是因為先儒后醫,是能被士人們所接受的,而且說不定還能成為朝廷的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