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朝會,他上奏道“陛下,如果要制定新的歷法,需要按照黃道度來計算日月和五大星辰的運行規律,這樣才能得到精準的回歸年和朔望。臣懇請鑄造新的按照黃道來觀測天象的渾儀。
坐在御椅之上的李世民準奏。
為什么建造一個渾儀還需要奏請李世民呢
等于天文儀器其實是不好造的,唐朝的這個黃道渾天儀整整造了七年才造出來
李淳風重新設置了刻度,還增加了校準儀器精準度的十字裝置。最關鍵的是,還把原本兩重結構改為了三重,新結構可以測量天空黃道。
本來挺好的。結果發展到后來,渾儀上增加的環越來越多,把球面上的天空全給遮住了,根本沒法觀察。后來元朝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就選擇了和李淳風完全不同的路。
他把上面的這些環都取了下來,將渾儀分成了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郭守敬的簡儀已經和渾儀看上去完全不一樣了。
它不再是一個球體。這些環被拆分開,以平面的形式立在了底座上。
窺管的管口呈現出“十”字的細細金屬絲,這就是郭守敬發明的“十字絲”結構,可以用來更精準的定位星辰。
夜晚的時候,郭守敬從窺管望過去,瞄準自己要觀測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置于“十字”的中間。
鏡頭閃過,未來的狙擊手們瞄準著自己的目標,光學的十字在他們視野中閃過。砰的一槍,正中目標。
現在的狙擊槍、天文望遠鏡大部分都依然還在采用郭守敬創造出來的“十字絲”作為輔助瞄準。而且簡儀上的赤道裝置現在
依然被廣泛的運用在天文望遠鏡上。
簡儀上的赤道環在底座的百刻環上轉動。
雖然兩者都是黃銅制造,但是運轉起來卻十分的流暢,似乎毫無摩擦阻力。細看,郭守敬在兩者之間放置了四根圓圓短短的金屬棒。借助金屬棒的滾動,自然運轉流暢。
這也堪稱是最早版本的滾珠軸承和滾柱軸承,比達芬奇設計的滾筒軸承大約要早兩百年郭守敬也是個實打實的牛人
簡儀的使用比之前要簡便很多,歐洲直到三百多年后才發明出來類似的裝置。
不得不說,古代的這些天文學家們不僅要精通天文學,往往還要精通數學,甚至像是提到的這些人還得精通機械制造學。
個個都是天資卓越的全才
唐朝。
李淳風看著自己設計的黃道渾天儀出現在天幕上的時候本來是有些自得的。但是看到后世越來越多的環,他也沉默了。這不好評。
待他看到郭守敬分化之后的兩個儀器,忍不住輕輕的“嘶”了一聲。這東西,看上去有點意思。
他害怕自己忘記,飛速撿起樹枝在地上擺弄起來,后來一想將作監每次都會完整的記下里面的東西,于是就作罷,開始對照這仙畫在心中模擬郭守敬這套儀器的用法。
的確是好李淳風模擬了一陣之后,甘拜下風。
元朝。
郭守敬笑著對家人道觀星可以計算各種軌跡和角度,當然得要算術好才行。
他的小孫女才四五歲大,崇拜的看著他“可是您的儀器也造得很好。”
“那沒辦法,工匠怎么知道你要做什么樣的東西呢只能自己來。”郭守敬想起那段廢寢忘食的日子,頗有些唏噓。
這還不是被逼出來的嘛。
了解天文知識的工匠實在是太稀少了,只能逼自己一遍一遍的跑工坊,去了解這些知識,然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