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呀
當然,除了這點之外,太初歷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最完整的一部歷法。在漢武帝之后的朝代,修歷也成了一件重要的甚至是常規的事情。
漢成帝時期的三統歷、東漢劉洪編著的乾象歷都是很有名的歷法。但,第二次歷法改革,還是得看南北朝,“人形計算機”祖沖之的大明歷
祖沖之伏案工作。
在他的案幾旁,堆疊著的計算草稿滿滿都是,好幾尺的高度。他親自計算圭尺和儀漏的各項數據,從不假手于人。
大明歷改革了閏月的設置,把本來每19年設置7個閏月改成了每391年設置144個閏月,更加的精密。而且,祖沖之還在大明歷中引入了“歲差”的概念。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在運行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宇宙里其他天體的吸引,因此隨著時間的拉長,自轉軸會發生一點變化。這也就導致了太陽位置的一點點小變化。
歲差這個概念,是由晉代的天文學家虞喜首先發現的。冬至那一天,虞喜在正午的時候慣常來到高處觀測天象。太陽正高高的懸掛在天空之上。
虞喜看著看著卻覺得有點不太對勁。
他對旁邊的書童道“你有沒有發現太陽的位置和前一年冬至時的位置是不一樣的”似乎偏移了那么一點點。
書童茫然。
虞喜決定,等到明年的時候再來看一遍。
第二年,他發現太陽的位置真的又偏移了一點。
虞喜回去翻了大量的史書,又做了大量的計算,欣喜的對書童道“堯帝時期,冬至的時候太陽在昂星之中,到現在兩千七百多年,太陽卻到了東璧星附近。這就是歲差累積而形成的啊
鏡頭一轉,太陽運行的黃道環形軌跡圖出現在了仙畫里。
每走一周,太陽的位置的確會往后移那么一點,并不是每次都會定點在同一位置。
天幕下的老百姓們忍不住在天空中尋找太陽的蹤跡。
當然,此刻是夜晚,肯定是看不到的。
原來,太陽的位置竟然是會變的啊他們從來沒有發現過呢。
有對星宿比較懂的人聽明白了虞喜的意思,指給那些人看“看到
沒,昴星在這里,而東璧星在這里。兩千多年只是移動了這個距離,那咱們年復一年的看,肯定是看不出來的。
大家了解之余,又對天文學家的眼睛感嘆起來“他們的眼睛也太厲害了,一點點都能發現。”“要不怎么說,人家是吃這碗飯的呢。”
南北朝。
祖眶高興極了父親,真的講到了您的大明歷
而且評價還頗高,這下他們再也不怕戴法興之流的刁難了。即使皇帝還站在他們那邊,世間的人也會明白父親的成就和苦心。
祖沖之顯然也是高興的。
但他依然贊嘆了一句虞喜虞喜發現歲差,也可以說是開創性的。他很高興虞喜也可以仙畫留名。
為什么古人要研究歲差因為太陽的位置決定了節氣,歲差的日積月累會導致節氣的推遲,而節氣決定了農業生產。
祖沖之算出太陽每45年零11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會退一度。這個數值不是很準,但是大明
歷是第一個參考了歲差值而制定的歷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后面的歷法也都延續了這個做法。
但相比于太初歷的順利,大明歷卻是命運多舛。戴法興和祖沖之在朝堂之上唇槍舌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