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們沒想到在千年后,華夏的人們居然不再用陰歷,而改用了西方的公歷。但是這事兒好像也沒法說,畢竟聽上去好像公歷的確是更準一點。但或多或少,心里還是有著不適感。尤其是帝王們聯想到自己給那些藩屬國頒發歷法的情景,不適感就更加強烈了。
不就是太陽歷嗎劉徹抬起頭,問落下閎落下閎,若是新修歷法,可不可以用太陽歷
落下閎快速的想了一下,基礎的數據有了,方法也有了,天體是怎么運行的也有了,剩下的就是觀測和計算了,并不難。
他立刻點頭自然可以。
二十四節氣本來就是太陽歷。
劉徹一指天幕“那就出一版太陽歷,再出一版陰歷,看看到底哪個最準。免得到了千年后,連祖宗的歷法都保不住
也不知道后世那個朝代的皇帝們都是怎么當的落下閎急忙應是。
而接到類似詔令和指示的天文學家,絕不止他一個。
沒有朝廷后援,僅憑自己就制定出大明歷的祖沖之也撫了撫須“正好現在閑著,那就再制一版太陽歷吧。
也有人,在之后留意起了仙畫上小童們叫賣的報紙。唐朝的魏征、宋朝的蘇軾等,都眸色微閃,這看上去倒是個不錯的東西
咱們新中國成立后,因為要考慮到民眾這些年的習慣,以及和世界接軌,也采用的是公歷紀元,但不廢除農歷,兩歷并行。
u主個人對公歷沒有什么意見,因為的確可以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唯一的不滿就是,公歷的開端居然是所謂的耶穌的誕生年
但這也沒辦法,誰讓人家就是教皇下令修的歷呢,那當然按照他的神來。
可能有人要問,這么說的話是因為太陽歷更加準嗎太陽歷就挑不出什么缺陷了嗎
可以這么回答,太陽歷的優點在于它可以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因為農業活動肯定是要根據太陽周期來的嘛。咱們的二十四節氣本質上就是太陽歷。
一群小朋友在課堂上搖頭晃腦的跟著老師唱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天幕下,小孩子驚喜的道“他們也在唱節氣歌。”大人們含笑的點頭。
忽然就覺得即使跨越千年,歷法已變,但彼此之間依然有著緊密的聯系。有懵懂的少年問自己的長輩“為什么太陽歷可以更好的指導生產”
長輩在他頭上敲了一記,沒好氣的道不知道太陽的長短和冷熱,怎么種地我看你現在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改明兒給我去農莊住一段時間,學學怎么干農活
但是呢,太陽歷不是完美無缺的。
歷史上有個“消失的十天”,就是太陽歷造成的。日歷不停的往上翻,最后定格在了1582年。
所有人都可以赫然看到在日歷上,1582年的十月只有二十一天。仔細一看,十月四號之后緊接著的就是十月十五號。中間的十天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古代的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泛濫的時間大概是365天,于是他們就把一年定為365天,然后又將一年分為了12個月,每個月30天。再把剩下的五天加在年末,作為每年的節慶日。
這就是最早的太陽歷的由來。
穿著丘尼克和輕盈裙裝,頭上待著華麗黃金飾品的古埃及人正在載歌載舞。在他們的身后,是威嚴神圣的太陽神廟。
而在他們旁邊,就是那條無比重要的母親河,尼羅河。太陽高懸在半空中。
所有人都對著太陽神廟角匐下自己的身體,顯然是在進行著某種重要的祭祀。
再后來,這五天不加在年末了,分開加在月末,就有了大小月,小月30天,大月31天。
天幕下,一位背著行囊的旅人正在山神廟前燒著柴火取暖。
另外有商隊在一旁休息。
幾人索性湊在一起邊烤火邊吃干糧邊看仙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