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苦那是因為禁海了。如今陛下仁慈,開了海禁,以后這一船船的貨運過來,海邊肯定得富起來。
那倒也是。您說,咱們要不要往那邊也去走一走,看一看,謀個營生“可以考慮。”
而在南邊的各大海商們,正在讓自己船上的伙計們趕緊記地圖呢。這地圖可是好東西,有錢也買不到
但是,大自然造就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除了地理位置和地貌帶來的優點之外,也帶來了各自的缺點。
因為西邊的天塹,華夏和中亞以西之地的交流受阻。雖然有著絲綢之路這樣的商貿和文化交流通道,但客觀上依然無法積極參與外部世界的變化。
西邊攔著一圈山呢,不好出去啊又不是人人都是張騫。
人家當時可以僅憑肉身就翻越了帕米爾高原,去了伊朗這些地方,據說最遠到達了羅馬帝國和北非,而且還來來回回好幾趟,帶回了大量有用的東西。
真不愧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十五歲的張騫在漢武帝的期望下,率領著隊伍離開了長安,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第一次出使,他出了玉門關,走天山一帶,越過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到了大月氏,也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一帶。
一路崇山峻嶺,還有沙漠無人區。
國道和公路不要想,有的只是野獸和劫匪,還有匈奴。去的時候還是青年。
回到長安的時候卻已經是十三年后,風霜滿面。
第二次出使,他走的依然是這條路,但他停留在大月氏,又分了兩路,一路經過伊朗去到了羅馬,一路去了印度。
他的這兩次出行也為后人指引了方向,成就了后世輝煌的“絲綢之路”。現代對于張騫出使的路線圖早有標注,還有好幾個版本。路小柒選了一個版本放上來,并且放大了路線圖上“7000公里”的字樣。
七千公里
不僅是民眾們覺得太了不起,就連派張騫出使西域的劉徹也覺得實在是很厲害。
但是劉徹有些尷尬的清了清嗓子。
他派張騫去西域其實根本不是為了什么文化交流,而是為了打匈奴。
當時他聽說西域的大月氏和匈奴有仇,就想要聯合大月氏給匈奴來個兩面夾擊。結果在朝堂上問誰愿意去的時候,只有張騫一個人站了出來。
劉徹想到這里,就決定以后要對張騫好一點。
不過
這一次他派張騫再去西域,的確是為了文化交流。
嗯最好是再多帶點兒種子啊這些大漢沒有的東西回來,還有工匠啊技術啊這些
劉徹覺得現在自己絕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帝王。
離開長安沒多久的張騫,也看到了仙
畫。
他心情激動,沒想到仙畫竟然給了自己這么高的評價,流芳后世。
若不是現在大家都在休息,他可能就直接喊出發了。
唐朝。
大慈恩寺內,玄奘目露敬佩之情。
他正是以張騫作為自己的榜樣,踩著他的路,這才踏上了取經之旅。
“阿彌陀佛。”
明朝。
一個叫吳承恩的文人,看了這段后忽然興奮的一拍桌子。
“我想到了就將玄奘法師和張騫的西域行結合起來,這個故事肯定很有趣。”再加一點神話傳說,不愁人不看。要不,就叫西游記吧。
沒法與外界交流,加上國內面積廣闊,平原肥沃。咱們就安心耕作,成為了農耕民族。以農業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