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防邊疆軍隊和將領坐大,怕他們將來奪權唄。但,這個不行,自己封兒子們為藩王鎮守邊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樣才行
郁悶。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錯的一點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偉力,心里沒點數,當時自個兒有啥技術條件不知道啊以為能靠人力給黃河改道
也不是沒有人反對。比如對水利頗有研究的歐陽修和周沆。
歐陽修一臉嚴肅,痛陳利害
官家,黃河為什么往北邊流因為北邊的地勢低而東邊的地勢高,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著這道理,讓它改往東流,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
你們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官家,諸位,如要讓黃河改道東邊,沿途的濱州、棣州、德州、博州與齊州,向來是富饒之地,也是大宋賦稅來源的重地。萬一出現不妥當,恐怕出現糧荒與錢荒。
但,對敵軍的恐懼壓倒了一切。從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讓黃河改往東流。
于是,就開始了歷史上出名荒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當時能夠決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專家、水利官員。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沒親自去到那邊看過一眼,純粹紙上談兵。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由文彥博主導。
文彥博時任宰相,他對著輿圖信心滿滿
“官家,您看這六塔河,我們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讓黃河從這兒過,會省時省力許多。也避免讓百姓負擔過重的徭役。
宋仁宗一看,這六塔河好像是離得挺近。
這回站出來反對的還是歐陽修。
歐陽修寫了洋洋灑灑的奏章,講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這六塔河寬僅五十步,稱不上大河。想以這樣小小的河道去容納黃河之水,這簡直是可笑至極臣懇請官家挑選知水利之人,就黃河下游進行疏導,順應天理,讓它盡快入海。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彥博,最后選擇了文彥博。
歐陽修能怎么辦呢
只能一聲嘆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進行。
黃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順利。
結果,在當天的晚上,六塔河就決堤了,洪水如脫韁野馬一般從六塔河洶涌而出。這完全就是很低級的錯誤。
專業的事情讓外行來做,就會導致這樣的荒唐。
第一回,黃河勝。
北宋付出的代價是整個河北變成了一片澤國。宋史記載“溺兵夫,漂芻蒿,不可勝計,水死者數千萬人”。
北宋
起風了。
歐陽修在庭院中靜靜地佇立,思及往事,無奈沉痛的閉上了眼。
哎
他有什么辦法呢
該勸的都已經勸過了,甚至還打算辭官脅迫,但是沒有用啊他轉身對好友梅堯臣搖頭道晚了,晚了,若是仙畫早點來就好了
蘇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