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一直都是華夏對外出口的大項,可以說是純純的給國內賺錢。元明兩朝在這一項上,最起碼賺了數十億的銀兩。
在當時的歐洲,王室和貴族們會專門在皇官以及城堡中開辟華夏瓷器收藏館。
華夏瓷器,被稱為“白色的黃金”。
最瘋狂的當屬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
他召集了全國的煉金士用石頭給我煉出金子來,我需要大量的金子,去買東方華夏的瓷器。
他派外交使臣前往普魯士“尊敬的普魯士國王陛下,我們陛下愿意以六百個全副武裝的龍騎兵換您收藏的151件華夏瓷器。
最后,他索性自己建造了一個瓷廠,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邁森瓷。結果,到了順治的時候,清廷實行禁海令,華夏的瓷器對外出口變得比較困難。
但用慣了華夏瓷器的西方人不可能再由奢入儉,于是他們選擇了兩條路。
一條是向日本進口。日本的瓷器業在這段時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大阪、橫濱這些碼頭上,日本復刻了華夏的情景。一箱箱的瓷器被搬上了即將遠航的船只。
商人們在歌舞伎町飲酒,碰杯的時候感嘆道“要感謝大
清的順治皇帝啊,沒有他哪有咱們現在的好生意。
敬他。
華夏各朝代的百姓們與有榮焉。
沒想到他們如此喜歡我們的瓷器。”有名士忍不住拿下博古架中的鈞瓷,細細把玩,“也是,這么美的東西,有誰會不喜歡呢
宋朝的名士們正在用建窯的黑釉盞斗茶,笑道“這倒是個瓷癡。”
有品味,有眼光
當然,再想起清廷的順治帝的禁海令,心中感慨就更加深重了。
沒想到,一條禁海令的影響居然是方方面面的。
不錯。
商人們對此感觸更深“這樣的市場,你不要,卻隨手給了別人,日后想要再搶回來,怕是難咯
哎
明朝。
朱元璋和朱棣的心變得火熱,沒想到瓷器居然這么賺錢。兩人對望一眼,竟然培養出了一點點默契。這東西,大明要好好做而且最起碼有一部分要牢牢的抓在朝廷手里,不能便宜了別人
一個,那當然就是自己仿制瓷器。
康熙年間,一個法國傳教士佩里,中文名叫殷弘緒,將景德鎮燒瓷的秘方帶回了歐洲。路易十五召見了佩里。
“我需要派你去遙遠的東方,拿到他們制造瓷器的秘方。法蘭西的財富正在流向東方,我不允許這種事情繼續發生。
他愛不釋手的放下自己手中漂洋過海而來的中國瓷器。佩里來到華夏,他給康熙帝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葡萄酒。康熙很高興“說吧,你要什么”
佩里連忙道尊敬的陛下,我想去昌南傳教,望您允許。康熙大手一揮“這有何難自去便是。”
佩里到了昌南,也就是景德鎮,看到這里幾乎所有人都在圍繞著瓷器而工作、生活。無數的窯爐立在景德鎮的各處。無數精美的瓷器從這里被燒出來,不合格的直接敲碎填埋。
佩里無償的給這些貧窮的工匠們看病,從他們的手中騙取到了燒窯的技術。七年后,他將這些技術整理好,寫信寄給了路易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