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化學界最火熱的事情莫過于各種新元素的被發現,門捷列夫想要給自己的學生們講授這些這些新元素,但苦于沒有合適的教材。
他想,要不自己編一本吧。
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門捷列夫對元素之間的規律發生了興趣。
后來,他又出去進修,和歐洲的化學家們溝通交流,參觀了很多的化學實驗室,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
1860年的時候,世界上舉辦了首次國際
化學家代表大會,門捷列夫也旁觀了。來自于德國、法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的約140多名化學家們齊聚一堂。
他們在這里商議一些化學界中有爭議的問題,并爭取在這段時間里能夠達成一些共識。有一天爭論的問題是原子量的測定以哪一種方法為標準。
“我提議,就以阿伏伽德羅的測定方法為標準,這樣有助于解決我們一直以來的分歧。”意大利的一位化學家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附議。”
“我也附議。”
門捷列夫那時候還只是一個進修的學生,只有旁觀的資格。他將會議上達成的結果發回給俄羅斯日報,并寫道一個新的化學時代即將來臨。
天幕下。
孫思邈的徒弟有些不滿的道“也沒有說出來到底怎么測定原子的那個什么質量啊”質量他可以從那個天平的畫面推測出來,大概和重量是類似的,也是一種量。但問題是,原子這東西連顯微鏡都看不到,怎么測啊孫思邈瞟他一眼就算是顯微鏡能看到,你能測出那些微生物的重量嗎
他的徒弟略一思索“可以先提純,或者是先分離”他卡了一下殼,只要能被看到,總有辦法可以想。
但沒看到的東西,難道全憑想象
孫思邈輕咳一聲,他也沒有想出辦法,最后只能勉勵道“這些東西,為師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就只能指望你們了。”
他徒弟默默的把視線轉移到自己的小徒弟身上。小徒弟眨了眨眼睛,打了個寒噤師父的眼神讓他好有壓力啊啊啊
進修回來后,門捷列夫又回到了圣彼得堡,換了所大學繼續擔任他的化學教授。
在這個過程中,門捷列夫對于元素規律一直都沒有放下。他又重新測定了很多元素的原子量,
并且,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門捷列夫愛好打牌,有一天他靈機一動,將現有的63種元素繪制成為了一張張卡牌。每一張牌上面都寫了元素名稱、主要性質和原子量。
他日常攜帶著這套牌,空閑的時候就拿出來玩一玩,將它們各種排列組合。同事看了有趣“你這是在玩一種新的元素牌”門捷列
夫道這有助于我找到它們之間的規律。同事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沒有再說話。門捷列夫玩這套牌玩了幾年,但似乎也沒什么進展。
有一次,在連續工作幾天之后,門捷列夫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在他的夢里面,這些紙牌似乎都活了過來,開始一張一張的飄在空中,并且有次序的排列成為了表格。
等到門捷列夫醒過來之后,他將夢中見到的表格記了下來。于是,元素周期表誕生了
當然了,做夢之說只是道聽途說,為這個故事添上一些神秘色彩。歸根究底是他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果,畢竟,作為一個天才,門捷列夫可是說過“終生奮斗,必成天才”的人。
但是,用紙牌排列的方法看上去未免有點離經叛道,所以在剛提出來的時候,整個化學界對此是很不以為然的。
俄羅斯化學協會的一次學術討論上,門捷列夫帶著他的紙牌參加了。
大家或拿出了自己的論文,或拿出了自己在實驗室中獲得的最新樣品,依次闡述這段時間的成果。
輪到門捷列夫的時候。他拿出了一套紙牌。
他把這些紙牌放在桌子上,然后就像是玩魔術一樣將紙牌排列成為了自己計算出的元素周期表。紙牌上被標了不同的顏色,當它們擺在一起的時候,看上去就像是光譜圖表一樣。
這些紙牌的排位就代表著元素之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