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哈哈一笑,問樊噲“那些路上面開的車,若是要用電,自然就開不了了,那只能停在那里。久而久之就成了廢墟。還有那些建筑,太高的直接作廢,人們回不了家,那能去哪里
劉邦三言兩語讓樊噲明白,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回到過去的問題。
樊噲只是懶得動腦子但不是沒有腦子,相反,當他動起腦子來,那是相當的精明。
“世道會亂,會有災禍。”他道。
然也。
蕭何看著咸陽城世道一亂,人心一散,就難以挽回了。
樊噲飲下大口酒,他們正坐在咸陽郊外的一個山坡上,可以看到下面隱約攢動的人頭和咸陽城中偶爾亮起來的燈火。
他嘟嚷了一句“現在
這樣也挺好”過得舒坦多了。
要真是按仙畫之前預言的那個走向,世道亂起來,他肯定也會揭竿而起,反了丫的。
1882年,十里洋灘的舊上海才亮起了第一盞弧光電燈,而且那時候的第一家發電廠,是英國人開的,叫上海電光公司。
北京亮起的第一盞電燈,是1888年,位于慈禧太后的寢宮內。
上海灘的老百姓聽說外灘要亮燈了,都趕來看新鮮。
“聽說是美國的總統要來,所以才搞了個這玩意兒。”
英國人搞的。
待到夜幕降臨,十五盞弧光電燈依次亮起,照亮了外灘的這一小片建筑。人們呆愣了一秒后才逐漸習慣這樣的亮度。
的確是很亮啊,原來這就是電燈。
比煤油燈亮多了。
幾年后,紫禁城中也亮起了一盞電燈。
它在一片昏暗中投下屬于科學的光亮,而在光亮之外,是大片的黑暗與昏沉。這些都是達官貴人們的專屬。
以上海為例,租界里早就用上了電燈,但租界外卻一直都還在用落后的煤油燈和蠟燭。直到將近1897年,上海的普通百姓家庭里才有了電。上海道臺蔡鈞很想要開個發電廠。
“租界內每晚都是燈火通明,租界外卻是黑氣沉沉,實在是太不像話”
他的幕僚給他出了個主意。
于是在慈禧生辰的時候他上帖子將其吹捧了一番,然后言自己將建造發電廠,為太后慶生積福。
慈禧準了。
蔡鈞大喜,立刻撥出了四千兩白銀,然后從英國的怡和洋行里租來了發電機,開了華人運營的第一家發電廠,叫南市電燈廠。
終于,在上海的普通百姓居住區,也漸漸的亮起了燈火。一盞又一盞,越來越多,晚上也越來越明亮。
到了1949年的時候,華夏的電力工業已經走過了67年的歷史,但狀況卻依然不堪。不僅設備破舊、電網也極為薄弱。
同一年,美國的發電量是咱們的60倍。上海只有一個。
建國初期,在國內的大部分地方,晚上依然是漆黑一片的,能夠用得
起煤油燈和蠟燭的人還是鳳毛麟角。
大多數人只能天黑就睡覺,毫無娛樂活動。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城市的夜晚燈紅酒綠,街道上旁隔上一段時間就會有路燈。年輕人們開著車鬼喊鬼叫著呼嘯而過。
電視機、電冰箱、電話這樣的電器已經進入到了千家萬戶。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