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細細講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區別。
常科定期舉行,主要考經史和詩賦。而制科不定期舉行,主要內容是論政。考生們先過鄉試,再過會試,最后是殿試。
有老者顫顫巍巍的問“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舉薦了”
他說得含糊,但在場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員和本地大戶世家們的家主等。小吏道“無需再舉薦,只要年滿二十以上,品行優良無犯罪行為即可報名。”他解釋了一下各種資格和流程等。
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有人甚至激動的跪在地上朝著京城的方向行了大禮“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當晚,無數人將這個消息帶回了家。
“要不,咱們也把孩子送去念書萬一他是個念書的苗子,說不定以后還能當官呢”“我看可以。去試試唄。”
民眾對于送子孫后代們去念書的熱情一下子就高漲了起來。
隋文帝本身也很重視教育。
他強化了官學,在朝廷層面設置國子學,又設置了國子寺,專門管理全天下的教育,這可以說是咱們的專業教育部門的開始。
另外,楊堅還讓各州縣都設置學校,復興儒學、祭祀孔子,這就是地方性官學。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魏征,就是從隋朝的官學中出來的,并且通過科舉考上了隋朝的官員。只是后來對隋朝失望,所以才投奔了瓦崗。
教育加上科舉,華夏的教育制度開始有了一個健全的體系。
漢朝。
劉徹細細體會了一下這位后世皇帝頒布的一系列政令。其實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嘛。官學加私學的模式。
“若說有何不同,”東方朔道,“那便是這位隋文帝將教育和當官聯系了起來,自然就讓百姓有了驅力。
誰不想當官
當然了,按照現在這樣的發展趨勢,或許當官也不再是唯一選擇了。漢武帝頷首,對這位后世的皇帝還是有些欽佩的。
能想到這種方式來取士,而且還真的切實做了下去,殊為不易。不過,聽上去是位有為明君,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呢劉徹表示不理解。
到底發生了什么
秦朝。
咸陽宮里的人聽不得“二世而亡”這個詞。
反正雖然嬴政的臉色未變,但朝臣們依然噤聲,顯得氣氛有些壓抑。
或許只有在一旁如雕塑一般站立的寺人們會在心中想啊,原來還有朝代也這么慘呢。當然了,只能想一想,萬萬不能表現出來。
嬴政淡淡一笑,對這個詞已經脫敏了。
他直接將話題帶到了下一步“這科舉取士之策倒是不錯,但,恐怕也會有手眼通天的人在其中運作。
比如在試卷上做點記號,與相熟的考官勾連,等等。
在場的人腦子隨便轉轉就能想到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諸卿可想想,如何避免此等事情發生。既然要做,那就準備周全,做到最好。眾人領命,決定回去好好思索一番。
他們也落下心中一塊石頭,過了這幾年,該來的還是得來,看來陛下很快就要大開科舉了有人當然很愁很不爽。
但也有人很樂觀他們占著天底下最好的資源,要書有書,要人有人,若是如此都考不過那群庶民,那也太不應該了
考就考吧。
楊堅的這個舉動可以說是從根本上動了食利者的蛋糕,即便是皇帝,有人拼著挑起戰爭開啟亂世也能把他給拉下馬,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不少見。
那他為什么就做成了呢
世家門閥被削弱,庶族地主們的勢力興起,這才給隋文帝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