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自然也有些欣喜,這說明自己的這個小小的創舉得到了后世的認可,是明智之舉。
她輕輕頷首道“可將此法推行到全部的科舉考試之中。”
現在封彌法還只用在吏部的選人試上面,正好借著仙畫的東風完全推行開嘛,連阻力都可以無視了。
不過,科舉制度的巔峰,還是得看明清兩朝。
科舉之嚴格,在明朝發展到了頂峰。科舉考場上如果出現了舞弊案,那絕對是驚動朝野的大事,從上到下會有一大批人為此而掉腦袋。
明朝。
太學的門前,一群北方的學子正在靜坐。
金陵府尹和御史前來,為首的人悲憤提出他們的要求“我等要求徹查此次科舉舞弊榜上52人,皆為南人,卻無一人是北人。南方之地,文風固然興盛,但我北地學子,卻也不是只會騎馬舞劍的蠻人”
他身后之人義憤填膺
的喊起來“不錯此事必然另有乾坤,我等跪請陛下為我們北地學子主持公道”
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盡在,域名
結果,復核官員得出的結論卻是一樣的。
朱元璋大怒,將這次的主考官劉三吾流放到邊疆,然后將其余幾名考官處以凌遲之罪。
他自己又選了五十二名進士,這次的上榜之人,全是北地學子。
這件事情其實是很蹊蹺的,因為主考官劉三吾在歷史上的名聲其實很好,明史對他的評價很高。而且當年他八十多歲了,根本沒必要搞舞弊讓自己晚節不保。
而且,那些原本上榜的南地學子后來并沒有受到牽連,還是照常當官了。這根本不是對正常科舉舞弊案的處置。
所以,史學家們認為,這應該是朱元璋對北地和南地之間的政治格局所做出來的一次平衡。因為南方與北方,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著深深的裂縫。
這種裂痕可不是咱們現在談論一下到底豆花和粽子吃甜還是吃咸,北方人冬天洗不洗澡,南方為什么沒有暖氣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
當時的南地和北地在元朝統治的時候,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北地幾乎都是少數民族,對教育并不看重,戰場也往往都設置在北方,一趟趟的戰爭將北方的經濟毀得差不多了。
而南方,相對更加的富裕和安寧,之前的北方士族們也都往往去到南方避難。
從經濟到意識形態,都簡直不像是在一個國度里面。
這也是朱元璋從上到下,從禮儀到穿著的衣服等等都要統一形制的原因之一,為了重塑華夏
這次的舞弊案,也被稱為“南北榜案”。
后來,明朝就分了南北卷,后來又增加了中卷,按照地域劃分來取士。南方地區錄取55,北方地區錄取35,中部地區錄取10。
朋友們,這就是現在咱們的高考分省錄取的雛形啊
扯遠了,就說這件事,而不管從哪個角度,這也能看出明朝對教育,對科舉的重視。
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
明朝。
御書房的氛圍有些沉重。
南北榜案發生在洪武末年,現在還沒有這事兒,因此朱元璋和朱棣等人并不是因為這個而沉重。
他們只是想到了南北之爭,如今早有端倪。
朱棣嘆道“北地尤其是幽云十六州自宋朝時就被外族統治,幾代下來,許多人對華夏正朔早無感情。所以張弘范雖為漢人,但在崖山滅宋之時卻并無任何感慨之情。”
“而南地,先是晉朝的衣冠南渡,再是南宋,一直都是錦繡膏腴之地,且游離在元朝統治核心之外。”
思維上的差距,還有經濟上的巨大差距,這才是南北兩地最大的裂痕所在。
朱元璋道“朕重
塑衣冠,的確是有這個考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