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的確就如蒙毅所說,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事情要做
扶蘇無數次好奇后世到底是怎么運轉的,這次他很期待仙畫后續能說說后世的教育和科舉,讓他可以窺到一點真容。
更諷刺的是,之前范仲淹和王安石主持的變法都失敗了,但是蔡京的這次變法卻成功了。
科舉,一關就是十七年。
其實宋朝的科舉相比與唐朝來說,是有很大的進步的。
首先,對象更寬泛,士農工商,不限出身,誰都可以考,這是很大的進步。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甚至連僧道都能考。并且,只要考試通過了,立刻授官,效率很高。
然后,它的考試規則日趨嚴密,還限制了考官的權力,這就讓有權勢的人在里面操作的空間變小了,更加公平。
而且,考上的人稱“天子門生”,大家都是皇帝的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結黨營私。
大考之日。
貢院前面正在對考生們進行著搜身,包括連帶進來的饅頭都要掰碎了來查看里面是不是有夾帶的紙條。
“不允許攜帶任何書本和小抄入內,違者取消考試資格,三年內不允許再報考。”面無表情的考官在宣讀著考試規則。
考
場內,
考生們都有各自單獨的隔間,
布置簡單,一目了然。
考完后,試卷被統一收上去,然后用紙嚴嚴實實的糊上名字,之后再由筆吏統一抄寫每一份試卷。
謄抄好的試卷被送到閱卷的考官那兒,考官們打完分,再經過一番爭吵選出合格的名單后,再把名單以及試卷都送到皇帝那里。
只有等皇帝看過之后,確認沒問題才會將糊好的姓名拆開。
到了這時候,新晉進士們才算是板上釘釘,最終出爐。
天幕下一些有了科舉經驗的,或者是對這個相對熟悉的人開始興致勃勃的對旁邊的家人朋友解釋
“糊名你們肯定猜得到,是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串通,把名字糊起來嘛,他們就沒辦法公然作弊了。”
“謄抄呢,其實是為了防止閱卷官通過字跡認出考生來。”
“其實還有很多別的要注意的,比如不允許在試卷里自報家門,透露個人信息,也不允許用顏色獨特的墨。”
人們聽得津津有味“聽上去還是很公平的。”
“那是,科舉舞弊可是殺頭的大罪”
西漢。
董仲舒有些驚訝“沒想到后世的那些朝代居然將科舉進行到了這個地步”
嚴格好啊,嚴格才說明重視,才能更大的保障公平。
他大開眼界,同時也感到有些欣慰。
劉徹也在宮中沉思“此法甚好,只是不能貿然推行。”
本來推行科舉就已經是動了一部分人的飯碗了,若是一下子就變得那么嚴格,那肯定有人要不滿。
雖然他倒是不懼,但是現在是和匈奴交戰的關鍵時候,朝中能少一事也是好的。
等他騰出手來,再好好整治一番也不遲。
武周。
上官婉兒對著武則天盈盈頓身,笑道“陛下,這封彌之法可是自您這兒起的。”
糊名,也叫封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