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荒謬可笑。
不過好在,這群少年郎居然表現得很好。
看到那什么球賽獲勝的時候,劉徹都覺得自己的心情好了幾分。
他喜歡看到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他不期然的想起之前仙畫的那句“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來,還是有那么幾分道理的。
果然,并不是華夏人不行,而是當時那朝廷不行。
若是換了他切,算了,晦氣他還是保證大漢的綿延,讓華夏后續不再淪落到此境地更好。
除了派出留學幼童之外,清末還開始新辦各種新式的學校。
第一所就是由咸豐十一年,也就是1862年的時候,恭親王奕沂奏請朝廷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可以說,它是華夏近代教育的開端,主要是為了培養外語翻譯人才。
為了請不請外教這個事情,還扯了好一通皮。但不
請的話,翻譯學校根本開不下去,于是只能捏著鼻子先請了外教,打算之后再逐漸的換為國人。
恭親王奕沂的府上,官員們正在為了請不請外籍教習爭吵。
好不容易爭出了定論,又開始為外籍教習和國內教習的薪酬吵起來了。
有官員直接把他們提交的預算給扔了回去,不可思議之極“請一位外籍教習,你們居然開出了上千兩白銀一年是瘋了嗎當朝廷錢多沒處花是不是”
dquo◥◥”
“那為何國內的教習的每月酬銀又只有八兩”奕沂問道。
“王爺,就這已經是比國內其他地方的教習要高了一半了總不能讓他們也拿和外籍教習一樣的酬銀吧”
那這花費可就巨大了,而且朝廷肯定也不會同意。
奕沂皺眉“但差距如此大,恐怕容易掀起風浪。”
“我已經想好了辦法。外籍教習只能用錢籠絡之,”那人胸有成竹的道,“但咱們大清的人,注重的是什么是仕途兩年期滿,如有成效,咱們可以舉薦他去當知縣嘛。”
奕沂眼前一亮“好辦法。”
反正就這樣,京師同文館實行了雙軌制待遇,磕磕絆絆的,也就開張了。
它開辦之后,各地也紛紛效仿,尤其是那些需要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開了同文館。
后來,又逐漸從翻譯學校演變到更寬泛范圍的高等教育。
1895年,盛宣懷主持了北洋西學學堂的成立,后來,它成為了天津大學。
1896年,盛宣懷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公學,后來,它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了,后來,它成為了北京大學。
當泛著黃的歷史老照片和現在高清的影像放在一起的時候,任誰都能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感。
從清末到現在,這些大學也依然都還在繼續著自己的故事和輝煌。
“一千兩白銀”正在看仙畫的夫子們簡直想要拍案而起了,“一年一千兩白銀”
“這簡直是,簡直是”
到后面直接語無倫次。
一年一千兩白銀是什么概念,和國內的夫子的差距幾乎在百倍以上
宋朝和明朝戶部的官員們迅速得出一個結論“看樣子,清末的酬銀水平和咱們現在相差倒是不大。”
現在的夫子,大概也就是在一年十來兩銀子的水平。
那這一千多兩提出來,的確就是有些驚悚了。
若是他們知道梁啟超那句“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恐怕也要氣憤的罵上兩句。
實在是過分了
“難不成整個華夏還找不到幾個愿意來教英文的夷
人不成”
有百姓憤憤不平的道,“我瞧著那些傳教士們可都愿意得很。”
甚至不需要酬金,只需要人能改信他們那個主就行。
不過,自從仙畫出現后,傳教士的活動也都低調了很多,還有一些人偷偷的離開了想要返回去結果被扣下的。
“想來還是因為朝廷積弱。”有士人嘆息,“所以那些夷人才如此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