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看出,后世的教育本質應該是更注重在“實用”之上。
但經學,恰恰就是不實用的。
它教的,是為人的道理,是人的品格。
而不是實用。
沒有了科舉,經學是很難再走下去的。
“但,人是需要有思想的。”王陽明皺眉,“沒有思想的人,和野獸又有什么區別呢”
所以即使是仙畫,也點出了經學不再之后的混亂局面。
只是,王陽明陷入到沉思,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才能兼顧經學的精髓與科學
秦朝。
即使是已經不再學儒,改為了法家的李斯,也不免心有戚戚焉。
法家,也是包括在了經學里的。
而天下的儒生們,尤其是魯儒,早就開始破口大罵,或者慟哭
“禮樂崩壞禮樂崩壞天之將亡也”
西漢。
董仲舒維持著一個姿勢,已經半晌都沒有動過。
院門外忽然想起了一陣腳步聲。
“父親”
“爺爺”
是聽到這里擔心他的家人。
董仲舒這才轉了一下身,伸出手示意他們別進來,他想要自己安靜一下。
他看到自己手邊放著的一本春秋公羊傳,另外的書案上還有禮記、論語、尚書等等。
這些都是從他開始求學起就伴隨著他的東西。
沒想到兩千年后,這些書籍,這些知識會變得不再珍貴,不再受人重視。
雖然董仲舒在此前
對此就早有預料,但是此刻還是有著萬分的唏噓與悲傷。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們和名士們,在不同的時空注視著天幕。
仙畫中正好閃過一個夕陽的鏡頭。
溫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卻很快又變得深沉晦暗。
他們注視著,像是看到了經學最后的余暉。
當然了,混亂的時期總是會帶來一點出人意料的小驚喜。
因為沒人管束,加上民國時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又帶著舊時代思想的精華,在兩者沖撞之下,卻誕生了很多的大師和文化社團,頗有些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風流。
一張張大師的頭像迅速的閃過。
辜鴻銘、金岳霖、吳宓、章太炎、陳寅恪、魯迅、錢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領域甚至是跨領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里洋場的大上海,在權勢滔天的北平,金石學家、文學家、畫家、書法家等等都齊聚于此,舉辦著各式的沙龍與聚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衣香鬢影,熱鬧非凡。
網絡上很多人覺得民國時期的這種繁榮才是真正文化的繁榮,以此來抨擊現代環境的不行,說什么只有民國的教育才是歷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說啊呸
睜開眼看看民國時期的文盲率和現在的文盲率吧
是誰允許你們把廣大的百姓們開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