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沒有人可以抵擋權力的誘惑。
桑弘羊認為漢武帝時期的政策沒什么問題。
而這里面,賢良文學完全站在了桑弘羊的反面。他們對之前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那是全盤的否定,認為如果繼續下去,這就是禍國之策
賢良文學們慷慨陳詞
“鹽鐵官營、酒榷等政策就是與民爭利,是百姓疾苦的根源,且讓百姓輕視農作而重視商業,輕本重末,只知逐利,導致民間風氣敗壞,如此,自然該廢除,改為民營。”
桑弘羊回道“正當的謀利并非壞事,反而是好事。就如同管子提出士農工商,工和商與農一樣,都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不能輕視。且,既然爾等認為百姓應該重視農作,那為何又覺得鹽鐵應該私營豈不是自相矛盾”
賢良文學們對望一眼,一時有點沉默。
有人站起來道“自然是讓該農作的人去農作,
讓有實力經營鹽鐵的人去經營。”
桑弘羊駁斥道“爾等口中有實力之人無非是豪民。假使將鹽鐵之權下放,
必然將會助長他們的權勢。昔日尚未實行鹽鐵官營以及新的貨幣制度之前,這些人就投機倒把、操縱市場,管山海之利,賤買貴賣,牟取暴利”
他的語氣變得憤慨起來“他們大量制造劣質的錢幣,放高利貸并且還隱瞞家中資產,滯財役貧,以末致財,卻用本守之,讓無數的農人成為他們田地上的奴隸”
打擊地方豪強勢力,這本來就是之前他和先帝的目的之一。
桑弘羊洋洋灑灑的列舉了豪民們的罪狀,讓對面的賢良文學們略有些尷尬。
當然,也有人并非是地方豪強的說客,而是真的目睹了民間的一些慘狀,義憤填膺道“桑公嘴上說得好聽,但鹽鐵專營的弊端怕是你沒看到吧各處鹽坊鐵坊只重產量而無視質量,價格極高百姓們花上大價錢買來的農具卻絲毫不實用,買來的鹽中雜質無數”
“各郡國都有出現官商勾結,徇私舞弊和囤貨奇居的事情最終苦的還不是百姓”
這番話得到了場中不少人的認同。
桑弘羊也沉默了一時,只能坦然承認“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地方官吏不按法度辦事,造成了極大的弊病。但我始終認為,鹽鐵為國家大業,應由朝廷一并經營,如此才能擴大財源,充盈國庫。”
“諸君不妨想一想,假使先帝不采取這樣的政策方法,打匈奴的錢從何而來消除邊患的錢又該從何而來”
“難道要把這些加到稅賦里面,分攤給老百姓嗎”
即使賢良文學們對這些經濟政策充滿了怨氣,但卻也不得不承認,之前武帝的煊赫軍功,背后的大功臣就是眼前的桑弘羊
于是,他們選了另外的切入點,那就是咱們應該以農為本,要抑商重農,而不應該輕義重利,這也有悖于圣人的教誨。
桑弘羊博引旁征,從管子到論語到孟子再到春秋公羊傳,侃侃而談。
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富國,并不是只有農耕一條路可走,工和商也是很重要的方式。這兩者只要能發展起來,朝廷就可以收上更多的稅賦,而不是把這些全都壓到貧苦百姓們的頭上”
朋友們,這是一個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思想啊
即使放到現在來看,也是閃閃發光的。稱呼他為經濟學家,這絲毫不為過吧
事實上,桑弘羊才是管子思想的真正繼承者管子都相對還比較隱晦,他可以說是第一個然后又是唯一一個真正提出來要靠工商業來讓國家富強的經濟學家
遠見卓識
明朝。
張居正莫名的心情有些激蕩,他手撫過鹽鐵論的封面,因為常看,邊角都有些卷起。
這本書其實不是桑弘
羊寫的,而是后面有一位叫做桓寬的儒生花了很多工夫從當年參加了鹽鐵之議的賢良文學口中打聽到了當年那場辯論。
這兒挖一點那兒湊一點,居然也還原出了個七七八八、最終編撰出了這本鹽鐵論。
這就相當于是會議紀實。
“可惜,若是桑公能夠自己著書立說,想必更加精彩。”張居正有些遺憾。
張學顏苦笑“大人,您忘了就算是真著書了,也未免能夠流傳下來。”
張居正想到桑弘羊悲慘的結局,搖了搖頭。
“世間清醒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者,往往結局悲慘。”
“不過,能夠看到桑公將他的理念對著天下道出,倒也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