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若人人都去經商,農耕一事該由誰來做”
“儒家,哼”
有看不慣儒家的,開始出言譏諷,然后遭到了殿中儒生們的反唇相譏。
嬴政又揉了揉眉心。
商鞅雖然和管子以及這桑弘羊的理念全然不同,但最起碼他是懂經濟的。如今商君已逝,這經濟領域竟然再找不到什么英才。
實在讓他十分惆悵。
如今之計,也只能慢慢的嘗試,一步一步來。
這時候,嬴政才浮起一個念頭,難怪后世需要設置專門的財經大學和專業。如此重要的領域,怎么能沒有研究這方面的專才
均輸其實就是統購統銷,平準呢就是國家統一調控物價。
被委任的均輸官們從長安出發,去到各大郡國。
他們會在各大郡國協調其上貢給朝廷的貢品,確認當地有哪一些商品可以留下,哪一些商品可以送到長安,哪一些商品需要調到稀缺此類的地區置換成銀錢。
有相識的均輸官互相道別。
“沒想到讀了這么多年書,如今卻似乎成了一個行腳商。”
“那也是朝廷的行腳商,如今國庫空虛,實也是無奈之舉。”
一起走了一段路后,兩人分道揚鑣。
其實,均輸和平準的本質就是讓朝廷親自來充當了一個商人的角色,把利潤留在了自己的手里。
在前期,經過這樣的調控之后,大漢的國力和財政有了極大的改變。不僅兩大中央糧庫里裝滿了糧食,就連邊疆的糧倉里都有了余糧。
據史書記載,僅通過均輸所獲得的盈余就有整整500萬匹帛
說起來,桑弘羊的這些手法,像不像是咱們最早時的計劃經濟
鹽鐵官營那就是咱們的國企央企嘛,均輸呢像是供銷社模式,平準呢就是商務部用儲備
物資拋售來調控物價。
那么問題來了,計劃經濟在咱們幾十年前也經過了驗證,時間久了就各種不靠譜。兩千多年前,會比咱們那時候好嗎恐怕弊端會更多。
麥田之內。
里長和農人們對著前來看麥子的均輸官卑躬屈膝,哀求道“您出的這個價格也實在是太低了,今年是個豐年,這麥子可比之前幾年都要更加豐碩飽滿”
負責統一采購的均輸官雙手背在身后,帶著倨傲之色,有些不耐煩的打斷他們
“正是因為今年大豐收,根本不缺糧,所以價格才低。總之,我的價格就是這樣,不用跟我在這兒討價還價”
他挑起眉“有本事啊,你們就去看看能不能把這糧給賣給其他人去。”
農人們敢怒不敢言。
根據朝廷的法度,這麥子只能賣給指派下來的均輸官。
鏡頭一轉,均輸官在自己的府衙內對前來收購糧食的南方同僚開了一個極高的賣價“今年麥子緊俏,我這兒就這個價,沒得商量。”
另一方也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在鹽鐵之議上,文學賢良們反對的也有這兩項政策,也不能說是完全的錯誤。
漢昭帝和霍光想要停止之前的政策,也并不是全然出于私心,而是朝廷可能真的已經支撐不了這樣的運轉了。
但他們采用的方式是全盤的廢除,在鹽鐵之議上,文學賢良們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就是想要回到文景之治時的政策。
西漢。
司馬遷正在與友人小酌。
他之前一直在跟著落下閎忙歷法的事情,現在終于告一段落了就又開始了自己整理史料,開始寫史記的本職工作上。
司馬遷為了收集資料,這段時間一直在外奔走,去拜訪一些老人,尋訪古籍和古跡,因此他對如今的市井景象和民生情況非常的熟悉。
他給友人斟了一杯酒,感嘆道“之前我確實覺得桑弘羊之策過于偏激,但現在我卻不這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