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車簡從,不要鋪張。
李治連忙偷偷的應下,然后和自己的父皇交換了一個你知我知的微笑。
當然了,其他的臣子們其實也沒空關注他倆,都在思索自己關注的東西。
比如工部尚書閻立本就在想,“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詞語到底該如何理解如何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哎,仙畫看著雖然有趣,但實則是越來越難,越來越多事了
他都好長時間沒有畫畫了
這里繼續回到“鹽鐵專政”。
“鹽鐵專政”在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國家占據重要資源的分配。
咱們從建國開始其實走的就是這個路子,在涉及到民生和重要資源的行業,都有國企。而在最初的幾十年里,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國營,沒有民營,這就是計劃主義集體經濟。
陽光照射在供銷社的招牌上。
售貨員將貨柜中的東西拿出來交給顧客,從食鹽到布料到家居用品到化肥,甚至是機械,五花八門。
唯一類似的是這些商品上大多都印著“xx國營廠”“xx國營第二廠”之類的印記。
大型的國企,當時更多的是稱為某某廠,就宛如一個小的社會,可以說一個工人的生老病死,都可以在工廠里面解決。
對工人們來說,這就是家。
一對青年工人
結婚了。
他們的小孩出生在廠區的醫院,當他長大后,讀的是廠區里附屬的幼兒園以及子弟學校。
他可以選擇考大學,跳出這片廠,也可以選擇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成為廠里面的工人,一直到自己退休。
在廠區,有工人宿舍、住房、商店,有餐廳,甚至于有電影院和自己的報紙、電視臺。
他可以不用離開廠區就生活下去事實上,離開廠區還需要乘坐公交車走很長一段路,甚至于,公交路線也屬于廠區。
工廠自己的火車拉著貨物前往碼頭,鐵路的盡頭、碼頭的另一邊,才是“外面”。
聽上去很美好,和烏托邦一樣。
但實際上,一個,因為冷戰的關系,咱們當時并沒有和除蘇聯外的外部世界建立起廣泛的貿易關系,少了世界市場上的需求,也就少了很多很多的錢。
一個是,因為管理落后以及大鍋飯僵化的制度導致國企的效率極為低下。原本還能糊弄著過,但是改革開放后,在外面的沖擊之下立刻就變得不行了。
在私營工廠里,經理正在對著工人們宣講
咱們這兒的規矩就是多做多得,誰要是能提前完成工作,那獎金肯定比別人多,要是能夠解決問題,還會有額外的獎勵。”
下面的工人們眼睛里閃著光。
而在國營工廠里面,大家誰都不愿意多做一點,甚至對車間里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
“反正做多做少都拿一樣的錢,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改制勢在必行。
九十年代的國企倒閉以及重組潮,讓無數的工人下崗,家庭陷入到困頓中。
無數哭泣、抗議的場景閃過。
但最終沒有用,個人的力量從來都拗不過時代的潮流。
生活在南方的,相對還好,市場經濟已經開始逐漸興旺,又有靠海的經濟特區,只要能放得下面子,隨便擺個攤什么的都能養活一家人。但北方,因為氣候和地理原因,下崗工人們往往更加凄慘。
南方的工廠雖然落寞了,但是各種市場崛起了。
早市、夜市還有各種小商品批發市場上在一夜之間多了無數的攤位,下崗工人們在掙扎過后都繼續再就業了。
而北方的重工業基地,籠罩在愁云慘霧之中。
不靠近港口,更難享受到外貿的福利,且氣候寒冷,社會經濟活動也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