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共和國長子”逐漸衰落。
但現在我們往回看,就會發現如果沒有那次國企的改制和重組,那絕對達不到現在的經濟高度。
只能說,時代的前進總是會造就很多個人的悲劇。宏觀和微觀很難達到完全的統一。
雖然痛心,但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在改革開放和改制之后,咱們的國企并不是從上游到下游都壟斷,而是在很多環節都讓民企參與進來,甚至在很多領域是要和民企
一起來競爭的。
這樣才可以保持市場的活力,同時維護老百姓的利益。
不然,你敢把和民生相關的東西全都讓民營資本來經營比如鐵路,如果是民營,那春運的時候保管漲價漲到天上。
延伸到無人區里的公路,以及在大山上面矗立著的鐵塔。
遠處的高鐵呼嘯而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慢悠悠的從深山中經過的綠皮火車,沿途的村民們提著雞鴨甚至是趕著豬上了火車。
列車長笑呵呵的接受采訪
“這趟車還保留著其實就是為了方便他們出行,兩塊錢一張的車票,幾十年了沒有變過。”
村民們雖然穿著樸實,衣服有點舊但是都很整潔,他們也露出憨厚的笑容,對記者說起了自己這趟旅途的目的
“去縣里面賣菜。”
“去賣豬。”
“去走親戚。”
國企,是需要有社會責任感的
那段解決生老病死的大國企場面一播出來之后,立刻獲得了許多人的羨慕。
尤其是將作監的一眾工匠們。
“有醫院有學堂,吃喝拉撒全都包了,甚至還有房子,這也太好了”
對這樣的福利羨慕不已。
這可比他們這種屬于工部直管的還要好。
不過,大家也看出了這里面的毛病
“做多做少,做好做壞拿一樣的錢,那可不行。”
“咱們做匠人的,靠的就是手藝活兒。誰的手藝好多拿錢,手藝差那就一邊站著去。”
“這大師傅總不能和學徒工拿一樣的工錢吧”
“這不行,這不行。”
思索片刻,大家便又覺得
“雖然那邊全包比較安逸,但要真論掙錢的話還是得那什么民營”
他們誤以為這就是國企和民企不同的風格與特色,沒想到這其實是由于不同的管理思想以及體制所造成的。
最后,有人感慨了一聲
“不過,后世的國企,哦不,朝廷是真干事兒啊”
大家默然了一瞬,然后齊齊點頭。
能為了民眾出行保留那一條慢悠悠的火車,即使沒有幾戶人家住的山溝溝里也通了水電仙畫看了這么多期,其實已經可以從方方面面建立起對后世朝廷的印象了。
羨慕而向往。
漢朝。
桑弘羊有些怔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