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歸國
賀公子大勝
一戰滅宿敵,晉人無比喜悅,男女老少振臂高呼。
令尹的馬車被擠到路旁,幸虧駕車的馬奴機靈,快速駛入一條小巷,才避免被堵在人潮中,像另外幾輛馬車一般寸步難行。
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大軍距離城池越來越近。
即將抵達城下,隊伍忽然停住,玄鳥旗傾斜指向東方,通往君陵的道路。“珩奉父君歸國,葬入君陵。”林珩旨意下達,由飛騎傳遞城內。
事情突如其來,宗、祝、卜和巫皆無準備。然而棺槨已經調頭,林珩的決定不會改變,幾人來不及商議,只能急匆匆登車,在車上換下冠帽,出城追趕林珩的隊伍。
晉侯宮內,國太夫人聽人稟報,得知林珩的舉動,并未現出驚訝之色。
“君侯離開都城,注定不會有歸來之日。”
她能猜出林珩
的目的,并不打算阻止,只是命人準備晉室衣裙,短暫換下越室的緋色。“國人唾罵,千夫所指,生前流離失所,身后葬歸君陵。”
國太夫人移開香爐的頂蓋,親自投入一塊香餅。看著青煙裊裊升起,重將爐蓋合攏。一聲輕響,銅鑄的器具嚴絲合縫。
“阿珩已然是手下留情。”
她的聲音在殿內流淌,很快如輕煙消散,再不可聞。
侍人小心抬眼看向屏風前,又迅速低下頭,自始至終不敢發出半點聲響。肅州城外,宗、祝等人的馬車一路疾馳,終于追上林珩的戰馬。
馬奴勒緊韁繩,宗推開車門,手扶冠帽跳下車,祝、卜等緊隨其后。幾名巫慢了一步,下車后仍喘息不定。俯身行禮時,胸前的骨鏈垂落,掛在上面的骨甲互相碰撞,發出陣陣聲響。
公子,不停靈,不擬謚號,不送陪葬,不殉,實乃有違禮儀。宗攔在林珩馬前,看向隊伍中的靈柩,眉心擰出川字。
“父君薨于鄭,停靈多時,應速下葬。謚號后擬,陪葬以鄭宮金玉,殉以陶人俑。”林珩翻身下馬,站定在宗的對面,以示對這位老人的尊重。
“可是”宗仍有遲疑,忽遇刺人的目光,源于隊伍中的氏族。林珩放歸妾夫人,諸女歸家,也有隨子女開府。若宗堅持殉葬,如費氏、田氏等勢必要怒。
此番伐鄭,氏族們無不竭盡全力,功勞不小。年青一輩如智陵、費廉等更是戰功赫赫。他們也是林珩的忠實擁躉。
“事急從權,宗當體諒。”林珩靠近宗,低聲道。
“國內未有先例,上京聽聞,恐會借機發難。”宗掃視左右,同樣壓低聲音,提出他的擔憂。他對晉侯失望透頂,據理力爭出于公心,避免林珩被抓住把柄刁難。
“晉未有,上京卻有。”林珩不再壓低聲音,道出他在上京看到的記載,穆王南巡不知所蹤,陵中葬空棺,無人殉,皆以石人俑替代。今父君入葬,以陶人俑殉,實乃有例可循。
大軍中有史官,全部被林珩召至近前。幾人皆知平王時的混亂,當面證實林珩所言。
公子所言不假。
“上京有史冊,仆先祖隨君入京,送王棺入陵,留有撰錄。”
穆王神秘失蹤,生不見人死不見尸。平
王在戰亂中登位,朝局一度動蕩。穆王葬禮時,送入陵墓的是空棺,他的妻妾兒女大多死于戰火,即便活著也不能為空棺殉。
平王采納執政的意見,命人雕刻石人俑送入陵墓。
史官們言之鑿鑿,宗和祝一番商量,接納林珩的提議,各自手捧骨刀和弓箭行在棺槨左右。林珩沒有再上馬,取下發冠,解散發髻,徒步走向君陵。
林原仿效行之,落后幾步跟在他身后。
氏族甲士紛紛下馬,在巫的唱聲中排成隊列,組成一支送葬隊伍,浩浩蕩蕩行向君陵。
與此同時,一支由蜀國來的車隊抵達邊城。車上的田齊吊著一條胳膊,忍著疼痛從車窗向后望,發現暫時甩掉追兵,終于松了一口氣。
“快進城。”
諾
知曉入城才能活命,騎士策馬揚鞭,馬奴揮動韁繩,在夕陽下風馳電掣,向晉國邊城飛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