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好不容易脫身回到盧家書房,仔細看完潤和帝的親筆信,捧著信直奔內院,在盧宅最安靜、采光和環境最好的屋子里,住著盧澹的父親盧申,今年七十一歲高齡。
盧申曾是太子太傅,過了六十年歲偶而眩暈,一發作就天暈地轉;六十五歲慢慢加重,一走動就吐得死去活來。
為此,盧澹請了不少名醫,但效果有效,如果盧申有心事或者勞累,頭疼起來又暈又吐,到最近,如果能有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不吐不暈,都恨不得要放爆竹慶祝。
去年底,尤其是被過年的爆竹、驅儺大游行的鑼鼓聲和歌聲大吵一通后,盧申就下不了床了,吃什么都要吐掉大半。
短短三個月時間,就瘦了不少,實打實的“老來瘦”。
今天,盧申好不容易慢慢起床,在婢女的服侍下坐起身,沒有眩暈,只覺得腦袋里有那么一點點地不舒服,緊接著就被盧澹匆匆的腳步給吵到了。
所以,當盧澹興沖沖地進屋,就被盧申凌利的視線逼得退到屋外“兒盧澹見過阿耶。”
盧申撫著嗡嗡作響的頭,感覺這日復一日地過,實在生不如死,但子女孝順,盧家也算得上是和睦之家,就這樣自我了斷實在說不過去。
良久,盧申開口,聲音微弱“何事”
盧澹把潤和帝的親筆信恭敬地遞到阿耶面前,還貼心地遞了琉璃鏡過去“陛下的親筆信。”
其實,除去通篇的關切問候之語,重點就是“老臣們,走,上山看病去”
盧申是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貫徹一生的,見到潤和帝的親筆信,內心的激動益于言表,便掙扎著要起身行拜首禮,努力掙扎片刻,連床都下不去,立刻淚流滿面。
盧澹看著忍不住鼻子發酸,急忙扶住盧申“阿耶,兒立刻收拾行裝,讓大管家送您上飛來峰去。”連陛下都說飛來醫館的醫術精湛,那還有什么好懷疑的
再說了,聽永樂宮傳出的確切消息,皇后和太子的身體也在上山以后得到了極好的治療,現在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
如果按盧申的想法,不如一死了之;或者干脆就在這屋子里待到老死,再也不要出門。但潤和帝這樣說,那就算坐馬車暈死吐死,也是要上山一試的。
盧澹忽然發現,a4紙頁的左下角故意折疊,里面裝了兩枚極小的白色之物,卷起的角落寫了標注,上馬車前服用;若是暈吐厲害,可以加服一粒。
這是魏璋把書信給鄭院長看過,鄭院長讓藥房按照書信的內容加的藥物,保證病人們能平安
上山,
免得節外生枝。
魏璋當時對鄭院長和藥房的醫仙們,
又多了不少敬佩,他們為病人考慮周全的程度,真的可比“父母心”。
盧澹欣喜若狂,趕緊吩咐大管家收拾行裝,然后在盧申下床更衣的時候,讓婢女取來一盞白開水,將一粒小白圓形的藥和水服下。
因為a4紙背面有寫,飛來醫館只收米面糧油當診費,所以盧家還從自家的大糧庫里往外搬,裝了好幾車牛車。
盧家馬車牛車隊出行的動靜,驚動了左鄰右舍,盧澹有親筆信,自然據實相告,兩刻鐘不到,傳遍了整個安邑坊。
魏璋送出第一封親筆信后,和北風一起直奔宣平坊趙家,與盧家不同,趙家“門可羅雀”。
趙家的左鄰右舍門口,各有各的熱鬧,只有趙家大門緊閉。
深秋時節,趙家家主趙國公趙旭,在宮中茶會時,與人爭辯,當場口吐鮮血,嚇壞眾人;以至于別家歡天喜地過新年,趙家卻在報喪之間反復橫跳。
趙家也是枝繁葉茂的大家,子女們的參差卻成為國都城的奇觀,好的非常好,但壽數都不長,沒一個能活過五十;壞的非常壞,也有判了流刑,卻活得很好。
大郢有守喪的習俗,家中耶娘去世要守喪三年,這個習俗對于官宦之家的影響非常大,不管身在高位還是低位,都要放下手中事務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