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有三十余人,顧躍滿意的道:“那大家就把秦四抬到架子下面去吧,讓本官看看架子是如何砸死人的。”
那兩個小吏松了一口氣,覺得顧躍的這個處置方法極好,就喝道:“快些抬進去,誰不抬就是殺害秦四的兇手!”
工匠們木然的走過來,大家七手八腳的抬起秦四,可三十余人太多了,大多是在外圍做個樣子。
顧躍使個眼色,兩個小吏就進去了。
“嘭!”
一聲巨響之后,里面傳來了驚呼聲:“秦四被砸死了!”
兩個小吏出來,沖著顧躍得意的笑了笑。
微笑!
……
中秋節一過,京城又恢復了正常,各衙門照常開門。
大理寺剛開門,一個年輕人就沖了過來,一下跪在門口,雙手舉著一張紙喊道:“家父被人打死,求諸位大人明察!”
……
大理寺接手了一個案子,案子的來由很簡單,所以三個小吏很快就被抓捕歸案。只是那些工匠大部分不愿意作證,最后還是秦四的那個同鄉出頭,這才釘死了那三個小吏。
事情按照現在的看法來說不算大。
可事情的余波卻遠遠未散。
案子剛被敲定,方醒就被招進了宮中。
一進宮方醒見到重臣們都在,就湊到張輔那邊,和武勛站在一起。
“是啥事?”
皇帝還沒來,大家可以松散些,朱勇低聲道:“有人上了奏章。”
方醒無語轉過頭去,你這說了當沒說嘛!
“陛下駕到……”
朱瞻基一來就拋出個題目:“昨日有人上了奏章,說工匠辛苦,可卻不得自由,地位也低下,長此以往,必成弊端,諸卿以為如何?”
這事兒工部尚書吳中避無可避,他出班道:“陛下,大明的匠戶分為坐班和輪班,那秦四就是輪班,每月上十日工,然后剩下的日子也沒人管,盡可做些東西去販賣。家中還能免一丁的勞役,算下來不差了。”
方醒覺得這份奏章有些古怪,不像是普通官員能上的,他就出班道:“陛下,坐班的工匠報酬少,說句實話,這等條件下很難出現大匠。至于輪班的更慘,那秦四乃是鐵匠,四年一班,回去也不知道做個啥,等官府招呼一聲,又得帶著東西奔赴各方,這一路耗費多少?耽誤多少時日?這難道就是不差?”
吳中苦笑道:“興和伯,這匠戶制度從蒙元繼承而來,多番改進,已經沒辦法了。唯一的弊端大概就是路途,各地工匠輪班進京,確實是辛苦了些。”
方醒搖搖頭,說道:“不只是辛苦,有的輪班工匠家里離京城遠,來一趟家里還得典當東西當路費,幾次下來……吳大人,破家了!”
吳中拱拱手,只能苦笑。
匠戶制度承襲自蒙元,定型于洪武年,戶籍是不能變的,可待遇卻可以商榷。
“陛下,如今的工匠管理很是無稽,比如說盔甲廠,上面下了一百套盔甲,逾期不能完成的,差一套就是二十鞭,上限五十鞭。可做好了呢?或是提前做出來了呢?”
方醒的話讓人沉思。工匠做不好就責打,可要是做好了呢?
“臣以為大明萬千工匠,必然是參差不齊,好的,有天賦的,那就該給多些。差的,混日子的,那就給吃個飽飯,這樣才有人愿意傾力而為。”
楊榮搖搖頭,說道:“此事說易行難,下面的小吏狡黠,好與不好最后都是他們一張嘴的事。”
“楊大人這話透徹。”
方醒拱手道:“正是這個道理,所以臣想問問諸位,若是取消了匠籍呢?”
呃……
楊榮目光微冷,說道:“取消了匠籍,以后從何處去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