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教室里,下面坐著三十多個學生。
蔣迪在黑板上寫出了一個算式,回身道:“都好生記著,還要學會舉一反三的應用。這些算式在假期作業里都有,做不出來肯定就沒用心聽課,過完年回來就該罰!”
下面的學生們最小的大約有**歲,最大的看著已經快成年了。
所有人都埋頭在劃重點,這些教科書都是官府提供的,不要錢,可丟失了卻沒地方補,只能自己去買,或是抄寫。
蔣迪見學生們認真,就微微一笑,然后走下講臺,看向外面。
透過玻璃窗,能模糊看到對面屋檐上的積雪。
他伸手在玻璃窗上寫畫著,在密布水汽的玻璃上面留下了一行文字。
稍后他回到講臺上,開始講解數學題。
“……要學好數學,那樣就算是沒有前程,依舊可以去為自己謀生。”
蔣迪用這段話來作為這個學期的結束語。
放學了。
放假了!
學生們歡喜的收攏自己的課本和筆墨,然后爭先恐后的往外跑。
一個學生走到玻璃窗下面,抬頭看著那行字。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
馬上就要過年了,城中很熱鬧。
“蔣先生,來我家吃飯吧。”
街上行人不少,而且漢人和韃靼部的混雜在一起,卻很是和諧。
有學生的家人做生意,見到蔣迪過來,就熱情的邀請他來家里吃飯。
蔣迪拱手笑道:“多謝了,在下家中還有些事,就不叨擾了。”
等他走后,那賣香料的男子才嘆道:“是個好人啊!只是為啥要來這里教書呢?”
正在挑選香料的一個老顧客說道:“人家蔣先生是主動要求來興和的,學問好,人品好,長得也好,可惜家中沒合適的閨女,不然非得要找媒婆去提親不可。”
男子說道:“是啊!蔣先生這等學問,其實也可以試試在咱們這里做小吏嘛,等以后有人賞識,那可就是一路青云嘍!”
……
其實在去年就有人向上面推薦了蔣迪,作為富有主動精神的年輕人,讓他在興和扎下根來,這是所有人都樂于見到的。
只是蔣迪卻選擇了繼續教書,并且是儒學和科學一起教授的路子,然后被有些人所厭惡,于是難免有些不好聽的話傳出來。
“我從不想當官。”
蔣迪的住處很寬敞,在城中已經住不下的情況下,重視教育的傳統得到了尊崇。
他需要自己做飯,并照顧好自己。
但是他從不缺乏這些能力。
在決定轉去學科學后,他就和父親鬧翻了。
雖然父親很平庸,很膽小,但是蔣迪必須要感謝他。
哪怕是再娶,又有了兒子,父親依舊在照顧著他,從讀書到來興和的路費都是他出的。
蔣迪記得那個早晨的對話。
“這個家很小,為父已經盡量的讓你感到自在了。”
“爹,以后我會照顧自己。”
“那……記得要寫信回來,如果……我是說如果,如果外面不好,那就回來吧。”
他至今仍然記得父親當時有些窘迫的模樣,仿佛不知道怎么和他說話才好。
但是他知道那個家已經不是自己的了,繼母和弟弟在,他的處境尷尬,所以及早出來大家都能各自松一口氣。
他換了衣裳,然后走進書房。
書房很簡陋,就是一個簡易的書架和桌椅。
他走到墻壁邊上,伸手撫摸著那件已經開始變色的小衣服。
“娘,要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