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和宣國公門當戶對的永安侯府許家,這永安侯府雖然是侯府,論起來是低了宣國公府一些,但這永安侯府卻是世襲罔替。
就這一點來說,比宣國公府還強一些。
陳慧同永安侯徐懋生有兩子,嫡長子徐駿是如今的永安侯世子。
說起來也是奇怪。
不管是宣國公府還是永安侯府,都是勛貴之家,
但沒想到徐駿卻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叫徐懋大喜過望,要知道大寧到如今已傳至四代,立國也有將近百年的時間,如今正是鼎盛的時候。
武將早就已經不吃香了。
不少勛貴早早就已經開始轉變家風,想要走文路。
只是走文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要看子嗣爭不爭氣。
徐懋沒這個天賦,不過沒想到兒子卻有這個本事,大喜過望之下,自然是延請名師教導,又有陳父走的是科舉之路,也已經是舉人。
想著等兒子成人,陳父早就在朝中站穩腳跟,到時候也可以提攜兒子。
卻沒想到,陳父英才早逝。
所以徐懋就只能自己為兒子打算,徐駿十五歲的時候,便為他和書香世家劉家的嫡長孫女定下婚約。
劉家的祖父是翰林院的掌院,在文臣中頗有幾分影響,而劉父為官也頗會鉆營,有劉家祖父的扶持,來日在朝中也能占一席之地。
若是兒子將來有劉家幫襯,仕途自然走的順暢。
徐駿和劉家大姑娘成婚后,夫妻和睦,劉家大姑娘也爭氣,年前入門,年尾就生了永安侯府的嫡長孫,徐醇。
可惜,好日子沒過兩年,這劉家大姑娘在一次小產后,身子便不好,自此纏綿病榻,湯藥不離身。
沒多久,劉家祖父得了疾病而亡。
劉父需要守孝,便上折子丁憂。
眼見孝期過去,朝中那邊卻遲遲沒有什么動靜,這讓劉父有些擔憂,自己能不能復起。
偏在這個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
劉家大姑娘的身子眼見不行了,更讓劉父擔憂,一旦女兒故去,這永安侯府這里還能不能指望的上。
便想著,
讓自己的嫡幼女,以照顧外孫兒醇哥兒的名義,入永安侯府為續弦。
這樣劉家和永安侯府的關系不會因為嫡長女的病去而疏遠,女兒留下來的外孫兒,有親姨母的照料,也不用擔心被新夫人磋磨。
只是劉家大姑娘不行的消息一傳出去,盯著徐駿續弦的人家不少。
畢竟徐駿年少英才,已經是中了進士,更何況他自己還是永安侯世子,怎么看都是佳婿人選。
而這其中,
宣國公老夫人也動了心思。
作者有話要說新故事啟航,親們記得多多支持。
老規矩,下方留言,前二十名會有紅包掉落onno
請親們多多留言和冒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