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裝了一艘三層高的官船。
浩浩蕩蕩,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門,這才回到豫洲潁川府。
下了船,
阿瑤一眼就看到了潁川府的知府,姓常,說起來,兩人也能稱一句同窗的師兄弟,蓋因都在同一個書院讀過書。
只是常知府比阿瑤年長十多歲,他中進士的時候,阿瑤才中了秀才。
年紀相差太大,他們壓根就沒有見過。
倒是不知道,這位常知府巴巴的過來,為了什么
后來才知道常知府之所以過來,為的是自己年幼的重孫子,想讓他拜在阿瑤的門下。
常知府已經是六十出頭的年紀,只等著下次三年一次的考評,大約就要致仕了。他四十出頭才中了進士,為官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門,汲汲鉆營,也才坐到知府的位置,心里是有些焦心。
倒不是為了致仕,而是為后繼無人。
他兒子和孫子都不是讀書的料子,一直到現在,都還是白身,由此可見,等到常知府致仕,這常家肉眼可見的要沒落。幸好常知府才四歲的重孫子,雖然年紀小,但卻頗有幾分聰明伶俐。
常知府打算全力培養重孫子,自然要為其盡心盡力的鋪路。
剛好阿瑤回來丁憂,他可不就盤算上了嗎
老實說,
阿瑤對收徒弟絲毫沒有興趣,只是在人情世故上,他一貫都不會讓人跳出刺兒來,尤其是常知府還是打著同窗之情,那么在禮節上就更不能讓人挑剔了。
只說了,
讓常知府先把人帶過來,他先考教一番才是。
常知府聽到這話,以為大有希望,忙不跌的就答應下來,并且在第三日,就帶著孩子登門了。
“這孩子”阿瑤一看到常知府的孫子,眉頭便皺了起來。
常知府一看阿瑤的表情,心中一緊。
“常大人,貌美的問一句,你這重孫的外祖家里,可是姓趙,潞城的。”
“您如何知道”常知府一聽這話,就有些吃驚的問道。
阿瑤“那便沒錯了。常大人,您請回吧,這孩子我不會收的。”
“為什么”常知府的音量陡然就高起來。
怎么回事
“若是沒錯的話,您這重孫子的外祖母,應該是姓周,乃是這府城周家的姑娘。”阿瑤開口說道。
“對,沒錯。”常知府有些不明所以的點點頭。所以,有什么問題嗎
等一下,
常知府忽然想到自己聽說過的一件事,眼睛瞪大了些。
“看來您已經想到了,那我就不用再多說了。”阿瑤開口說道。
這小孩子應該是周瑛的外孫,之所以能一眼看出來,實在這孩子和周瑛生的有六、七分相似。
叫他一眼就認了出來。
常知府也沒想到,這事情就這么巧,他先前還為孫子能娶了個不錯的媳婦而高興,雖然是商賈之女,但給他生了個聰明伶俐的重孫子,也就抹平她出身上的補足。
卻沒想到,
她的母親,就那么巧,正好是溫玉樹曾經訂婚過的周瑛。
這下子就真的不用想了。
回到家里,
常知府同常家人一說,常家孫媳婦也沒想到,竟還有這種故事,心里陡然就對母親生出好大的一股怨氣,但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想到兒子的前程,畢竟拜在一個簡在帝心,還是二品大員的官員之下,做弟子,可想而知,兒子的前程已經有了一半,如今卻因母親而沒了。
讓常家孫媳婦如何愿意
本來她就因為自己商戶女的身份而有所自卑,能嫁到常家來,一直都是她引以為傲的事情。
情緒激動之下,就寫了信,發泄了一番。
而看完女兒譴責自己的信件,四十多歲的周瑛,也只能苦笑一聲,想到自己這二十年來汲汲鉆營的生活,眼淚不住的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