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則是面無表情,但心中卻是對李從善等南唐人暗自鄙視的不行。
之前南唐人的和親之策,其實是他他派人精心布置,將相關和親之言落在一名南唐使團官員耳中,遂讓南唐人提出和親,目的自然是為了從側面逼迫自己那位哥哥能夠加封自己為親王,因為他知道他的這位哥哥絕不會將那位私生女遠嫁給南唐太子,只有找一位郡主,加封為公主。這樣一來,他加封親王便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結果自己如意算盤被黃知軒給攪黃了。還好他這位哥哥為了讓南唐人心服口服,提前將文斗之題送于南唐人手中不說,在這之前先召集本國飽學之士驗證了一下黃知軒的所出的三道難題。
趙光義在得知這三道難題南唐人絕不可能解開之后,便以自己對皇兄的了解,幫南唐人想好了對策,并且故技重施,又落到了南唐使團中那位姓周的官員耳中,從而才有了此時的局面。
黃知軒深知,很多時候,一場比賽或者比試,游戲規則不同,結果便會截然不同,之前他是掌握游戲規則的人,可如今這李從善竟然直接掀了桌子,重新定規則,而且理由之充分、之堂皇、之好聽,一看皇帝陛下那神色變化,再一想趙匡胤非常愛面子的性格,黃知軒就知道,趙匡胤難以拒絕李從善的這個提議。
果然,趙匡胤面無表情的地看了一眼黃知軒一眼,對李從善點了點頭道:“鄭王言之有理,是朕之前一心想促成兩國和親之事,卻沒有考慮到貴國使團眾人的感受。而且提前三日告訴貴國文斗之題,的確顯得隨意了一些。所以,便依鄭王所言,我們兩國當場各自出三道題,互相解答,以此種方式文斗定和親,當不失為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
“計劃果然不如變化,這件事情告訴我一個道理,以后行事還要更謹慎周密一些才行。”趙匡胤看來的那一眼貌似沒有任何情緒和信息,但黃知軒卻是心中莫名的一跳,感覺到了這眼中的寒意,禁不住額頭出現冷汗。
黃知軒想起三天前石守信特意將他叫過去的叮囑,心想自己還是太年輕了一些,然后他又想起趙匡胤說過,若是他將事情辦砸了,形勢所迫之下,不得不將長樂公主嫁給南唐太子,便會將他給閹了,一并陪嫁到南唐國。
黃知軒突然感覺雙腿襠部冷風颼颼……
事已至此,趙匡胤便顯得很大方,再次看了一眼黃知軒后,便對李從善道:“鄭王遠來是客,不妨先出題。”
李從善自然是早有準備,微微一笑,道:“多謝陛下。”
向趙匡胤再次行禮之后,李從善便挑釁的看了一眼在場所有宋國官員和勛貴,最后將目光停在黃知軒身上,道:“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是圣人所言通五經貫六藝中的六藝。其中的‘數’,便是指理數和氣數,即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外臣今日便在這六藝中的‘數’范疇內出題,大家請看。”
李從善竟然將黃知軒三天前給他說的話又說了一遍,而且說著話的同時,探手入懷,掏出一個瓶口比雞蛋小了一圈的瓷瓶,朗聲道:“這瓷瓶的瓶口明顯比雞蛋要小不少,但我們使團中卻有人將一個熟雞蛋完好無損的放了進去,若貴國有人也能夠做到此事,此題便算貴國勝了,否則便是我唐國贏了。”
PS:第五更送上,還有第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