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林楓一聽就明白對方是想要抓冒籍之事,頓時覺得頭大如斗。如今距離立國已有一百五十年,當初訂下的規矩好多都幾乎蕩然無存,體現在科舉上,那便是冒籍頂名之風盛行。具體點說便是大明規定,鄉試要按照地區分配名額,要求考生們在原籍報考。但是有的考生不符合本地條件或者覺得當地考試太難,便到異地應考,這種事兒即使是現代其實也有不少。只要有空子,那便總有鉆空子的人。
不過對于明朝官吏而言,冒籍這件事兒其實很敏感。
洪武三十年,太、祖朱元璋主持開國以來第四屆科舉,結果發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那屆不光狀元、榜眼、探花都是南方人,就連錄取的五十二人中,北方人也才占了三個。如此北方學子怎能不鬧,朱元璋無奈,最后一連砍了包括主考官在內兩位狀元的腦袋,如此才算平息民憤。
事實上,這次科舉并未有徇私舞弊之事,只因北方常年戰亂,民生凋敝,本身生源素質就不行,只不過朱元璋為了籠絡北方士子的人心,選擇犧牲了旁人。從這以后,明朝取士不光嚴格地給各個地方分配了名額,同時會試還分為南榜北榜中榜三個部分。這一切都是以人命換來的,即使是現在,還經常有官員去祭奠當時的主考官,堪稱是讀書人心中的一道疤。
不過現在已經臨到會試,如此大動干戈,萬一天下舉人反對,那他們三豈不是下一個掉腦袋的。
商林楓已經在翰林院待了七年,相對于其他兩人來說,更了解讀書人的思維。這次嘉靖點了張璁與冼如星做考官,本身對于自視甚高的舉子而言就心懷芥蒂,要是再鬧出什么事兒來,怕是最后真難以收場。于是嘴皮子都要磨干了,拼了命規勸張璁。
誰知張璁倔勁上來了,無論誰說都不好使,而且他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正是因為臨近春闈,此舉才能起到震懾作用。況且商侍讀也知道,冒籍之事并非一天兩天,許多朝臣的親眷也參與其中,我這次要是不管,下回輪到旁人監考,想必也很難騰出手,倒不如借此機會一次性解決。”
張璁的態度很明顯,他今日擔當主考,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他媽是公平
也許是被他的凜然正氣震撼住了,商林楓一時語塞,轉身對一旁沉默半天的冼如星喊道“你別光看戲,說說他啊”
“啊說什么啊”冼如星訝然挑眉,攤手表示自己全盤支持張侍郎的決定,接著對氣急敗壞的商林楓道“商侍讀也莫要著急,雖然冒籍頂替之風比較猖獗,但說起來操作難度并不小,基本上都是天龍人、額,有錢人的游戲,到時候只要稍加引導輿論,想必不光不會得罪舉子,反而能得到一個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的美名。本來每年錄取的就那么多,誰都想減少些競爭對手,你說是吧。”
張璁瞇著眼睛,陰陽怪氣道“還是說商侍讀自己擔心得罪人,寧愿辜負陛下的信任,也要跟那幫奸人同流合污”
商林楓還沒開口,就聽旁邊的冼如星搶先道“說什么呢,商侍讀哪里有這樣的心思,再說了,就算真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你怎么能責怪人家呢”
“夠了”商林楓被擠兌得面色漲紅,煩躁地揮手“隨你們便,我不管了,反正天塌下來你們頂著”
張冼二人交換了個眼神,在看不見的角落,互相擊了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