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河套地區,大明與蒙古人之間已經博弈了上百年。
最早是洪武年間,大將軍徐達消滅河套地區的蒙古勢力,徹底將此納入大明版圖,之后朱元璋派自己的兒子晉王駐守此地。朱棣靖難成功后,因為擔心藩王作亂,將晉王的封地南遷。如此雖然保證了皇權穩固,但一直以來地區的掌管者突然離去,使得河套地區人心浮動。
蒙古人借著這個機會,不斷試探大明防線,甚至于有不少蒙古人直接拖家帶口地遷居至此地,因為這些人沒有作亂,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賄賂一二后明朝這邊也就不再管了,漸漸的,定居在河套的蒙古人越來越多,逐漸與漢人分庭抗禮。
之后就是土木堡之變大明徹底喪失了對河套的統治,在憲宗即位后,曾勵精圖治,派朝中大臣收復舊土,打出不少漂亮的勝仗。不過雖然收復了河套,可卻并未及時治理,導致幾十年后再次被蒙古人蠶食。
之后的幾任就更不必說了,弘治本身在武功上就很孱弱,組織過幾次剿匪行動,最大的勝利是殲敵三人,收獲一千多牲畜,然而最后卻有幾萬人受到封賞。說是打仗,更像官場里一次明目張膽的吃空餉。
相反蒙古那邊則是天降雄主,小王子統一了各部,徹底與大明形成對立之勢。正德雖然御駕親征擊敗過對方一次,但也僅限于防御,真說打過去還是沒有這個實力的。
常言道,“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翻開地圖,會發現黃河有一個很明顯的“幾”字形彎曲,這里就是河套。打從先秦起,此地就為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河套平原乃是極為優良的牧場,中原王朝能養馬放牧的地方非常少,河套不光產馬,還盛產好馬名馬,單是這一點就足夠令人垂涎的了。
其次河套地區氣候環境都非常好,百姓都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這是一片被上天眷顧的地區,蒙古人可以在此放牧,中原人可以于這兒種田。
最后也是對大明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河套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天然的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被賀蘭山等幾座大山緊緊包圍,易守難攻。大明若是占領了此地,那么倘若對蒙古人用兵,河套將是一個巨大的后勤補給站,這對于天生機動性就很差的明朝軍隊而言十分有利。同樣的,蒙古人要是占領了河套,那意味著大明僅僅剩下長城一道防線可守。這次如此容易就被打下了大同,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也正因如此,冼如星此番拿下河套,乃是勢在必行的。
如今的河套被鄂爾多斯部占領,也就是俺答的部落。此時的俺答才剛與他兄長撤軍,距離返程尚有一段距離。明朝這邊軍隊趁著這個時候,從南邊繞路,日夜奔襲,總算是提前趕到河套。
雖然說河套按照地勢比較難以攻打,但此時蒙古正值多事之秋,其他幾部出兵不光沒撈到好處,反而損兵折將。現在正在跟著互相扯皮,別說出手幫忙,事實上,有幾個部落曾經注意到明朝大軍的動向,但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對俺答兄弟倆隱瞞。
等到真正開戰的時候,俺答等人才知曉。
對此冼如星覺得很難理解,畢竟河套一旦失守,對于蒙古其他各部也是個巨大的威脅,這時候難道不應該拋下私怨更加團結一致嗎
梅秦舒知道她的想法,不禁笑了笑,悠悠道“冼真人,你這就屬于是用自己的思維去猜測敵人的想法,蒙古人可不像你這樣認為。你覺得,蒙古人現在最大的敵人是誰”
“大明啊,還能有誰。”冼如星下意識回到。
“錯咯,”梅秦舒搖頭,“憑借我在西北三十來年的經驗,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絕大多數蒙古人心中的死敵是自己的同族,或者說,其他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