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和此時還正在當值,和以往不同,今日他才一進部里,之前那些拿他當空氣的同僚都熱情地與其打招呼。
對于這么明顯的變化,劉天和不是感受不出來,但過于木訥正經的性格讓其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能繼續埋頭工作。
直到冼如星來了才將他從繁瑣的人情世故中解救出來,看著明顯松了口氣的劉侍郎,女道士輕聲笑了笑,她太了解這些高技術的了,于是待其緩過來,也沒說什么廢話,直接開口道“昨日回去之后,我又研究了下你說的燧發木倉,感覺準度差了些啊。”
“那是自然,因為省掉了些部件,本身也沒有大明現在使用的火繩木倉好瞄準,我聽聞現在軍隊中已經有能人可以用火繩木倉做行刺工作了,這點燧發肯定是做不到的。”劉天和坦言自己發明的缺陷,接著又道“但燧發木倉有一個好處,哪怕是敵人到眼前了,依舊有機會射擊,不必跟火繩木倉一樣,必須輪番協作。我聽聞現在戰場上許多槍手都配備了刺刀,如此一來作戰更不是問題了。”
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原本不善言辭的劉天和也變得侃侃而談。
冼如星聽罷點頭,看來燧發木倉走的是“亂拳打死老師傅”的路線。她雖然不太懂軍事,但依托著金手指,也知道燧發是歷史大勢,拿破侖都稱贊過這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兵器,直到19世紀末期都還在使用。假如大明現在真配備上,可以說領先版本很多了。
“不過燧發木倉的造價大概比火繩多出五成,而且這些年工部造了不少火繩木倉,現在改變的話,需要的錢財不知凡幾,怕是很難推廣了。”劉天和神色暗淡,他最早研發出實物的時候,不是沒跟朝廷報告過,但最后都因以上的問題不了了之了。
冼如星搖頭,“這你們就錯了,雖然火繩木倉手不用像弓箭手那樣培養好幾年,但真像你說的命中率高些的也要經常訓練,而燧發剛好能節省下這個訓練的時間門,如此算起來,成本其實相差無幾。科學技術乃是第一生產力,哪有先進的發明放著不用的道理,這件事兒你不用擔心了,交給我來解決。”
劉天和默默品味了下她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半晌,有些半喜半憂道“真人說的對,只是太多人不懂這個道理。雖然這兩年匠人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依舊有許多能者找不到出路。我是朝廷命官還好說,可尋常百姓,即使有心有想法也迫于生活不得不擱置。”
“唔這倒也是個問題,之前說的營繕所現在還在扯皮,估計真落實下來怎么也要兩三年以后了,現在匠人不用服役,民間門發明創造的風氣正是濃的時候,倘若就這么放任未免有些可惜。”冼如星托著下巴沉思片刻,突然想到了什么,饒有興味地問對面道“劉侍郎,你看過邸報嗎”
劉天和實在跟不上其思維跳躍程度,半天才才反應過來,呆呆道“看過、很少看。”
“這樣啊,那我們辦個報紙吧。”冼如星笑瞇瞇道。
劉天和“啊”
邸報最早起源于唐朝,當時主要作為官房手段發售公文,到了明朝,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發行體系。
如今邸報的發行機構主要是通政司以及六科給事中。這兩個部門本來就都有整理各地的奏報之后匯總給皇帝的職責,像六科給事中還有監督的作用。每當有奏章上報,通政司會將一些能公開的內容抄錄,之后交給六科審核,確定無誤后再傳播到各地,這便是邸報了。
最原始的邸報通常只有十幾份,交給各位高級官員看完后,由各方手抄傳播。和想象中的不同,雖然這種邸報是官方性質的,可非常受民間門歡迎。一來這里有不少重要訊息,好比南邊鬧災慌,提醒百姓商戶備足儲備,二來則是,無論在什么朝代都少不了鍵政大v,哪怕斗大的字不識半籮筐,許多人也喜歡在酒足飯飽后指點江山。
為此,民間門自發組織了許多“抄報房”,邀請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抄邸報后賣錢,冼如星在西北曾經認識個老童生就是做這個的,經過詢問得知靠著這份營生也能混個溫飽。
不過也因為這點,讓人發現了空子,有幾個窮酸書生,靠著傳播虛假邸報詐騙錢財,最多一個涉案金額足足百金,朝廷整治過幾次都沒有停止亂象。
冼如星在西北之時,也曾嘗試著依靠邸報去了解國家大事,不過只幾個月就放棄了。河套地區哪怕離京城不算太遠,受到邸報也要落后幾個月,像什么四川、海南等交通不便的地方,一年能受到一次就不錯了。
最要命的是,大明邸報還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為這東西歸根究底不過是朝廷奏章的摘要總結,像先帝正德,經常不理朝政,碰到奏章直接“留中不發”,大臣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如今圣上登基沒幾年,尚處在比較勤政的階段,邸報基本上能保持在五天一次的水準,但以后就不確定什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