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狀的竹料放入水中,經過一番攪拌立刻消失在清水里,本來清澈見底的水也變成竹料的淡青色。老者再次出現,只是他這次手中拿著一個奇怪的簾子。老者拿著簾子在漿液中左右晃蕩,不過一會兒那淡青色的水便均勻地鋪在簾子上,均勻且平整。
老者把竹簾倒扣在一塊板上,再壓上板。汁液順著邊縫往下流。
不知壓了多久,老者把這些竹漿凝結而成的紙一一撕下來放在一個大土墻上,看墻縫隙中散發出來的熱氣,就能發現那墻壁是多燙人。
不到一個時辰,一張五六歲小童般大的紙被撕了下來。
紙成了。
“浸泡百天,還有經過那么多工序,這制紙不是一般的費時費人啊。”有人看著這些步驟感嘆,沒想到造紙也不簡單。
夏商周時期就已經有記錄的東西,甚至始皇陛下所在的秦朝也有竹簡和絹帛可行記錄之法。那為何后面出現的造紙術卻能被稱之為絕無僅有的四大發明之一相信在做的各位都知道為什么。
天下黔首很想說他們真不知道
小兒拉住娘親的袖子“娘親,其實剛剛仙幕所講的那些孩兒都聽得不太懂嘞,娘親你知道嗎”小人兒其實不知道為何仙幕要教他們這個什么造紙術,他懵懂地看向娘親,期待得到一個答案。
為娘的“”沉默,她應該怎么告訴她兒,她也不甚清楚
小人兒再看向父親,清澈的眼中滿是對答案的渴望。
為父的“”沉默,仙幕只說要教他們竹子的多種用法,還真沒說為何要教他們這個。
所以仙幕講的造紙術為何能被稱之為四大發明他們怎么知道
小人兒沒有得到答案也不氣餒,大眼睛繼續盯著仙幕瞧,因為他知道仙幕一定不會無的放矢,一定會告訴他手中的這張白紙到底有什么用處的
北堂書鈔記載了東漢人一件事。有一人想送書給好友,但貧不及素。
素為絹帛,意為本想送白帛抄書給好友,但家里貧窮買不起。
一位識字的人都買不起的素帛,廣大黔首更是沒有能力買到絹帛。
秦漢時期,一匹絹帛約等于五百多斤的大米價格。細細算下來省吃儉用再輔之其他東西,黔首一年都不敢說能吃到如此多的大米。
五百斤大米,有黔首悄悄地伸出手指頭算算。米啊,他們不吃糟糠就不錯了怎么能夠奢求有米可吃。
想到此,許多黔首垂首,仙幕一定沒有想到他們買不起絹帛就算了,甚至,他們一年都吃不起五百斤的米。
但東漢時期發明的造紙術卻不然,它的出現讓知識不再昂貴,或者說不會像竹簡絹帛時代一般昂貴。它意味著知識可以從只能少數人擁有,變成天下人不說觸手,但跳一跳總可及的存在。
北堂書鈔中貧不及素后面還有一句話
“今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我本想用白帛抄書于你,但家里貧窮買不起帛,只好以紙代替。
東漢時紙初現,竹簡、絹帛、紙者并用,我們無從得知那時期的思想是否是絹帛比較尊貴,但可以我們可以知道,紙比絹帛,比竹簡更加便捷實惠。
東漢蔡倫,請記住這個人,是他帶來了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