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告訴我們一個至理名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決定意識。
糧食,是根。
無法做到食飽衣暖你和他講禮節榮辱怕不是被人一巴掌呼過去。
無食飽衣暖,百姓就會去追尋食飽衣暖。誰敢阻擾百姓食飽衣暖,那人就會被百姓推翻,那人就會被百姓滅殺。
百姓們想追求食飽衣暖的心就如黃河水一般洶涌,會打倒一切阻止他們的障礙。
亦如昏庸的國家,亦如某些侵略者。1
面對仙幕中間說的這些,有些人開始了懵圈。
“仙幕中間那段為何可以用大白話說出我聽不懂的話雖然聽著簡單,但好似內里蘊含著無數大道理。”墨家的位置上一個墨者偷偷念叨。
坐他身邊的道家人瞟了他一眼“顧名思義,糧也決定國可發展成何種形態。糧為根,無糧則一切皆為虛無。”
墨者挑眉“老兄你對這種倒是懂得多。”
道家門徒默然“多看書。”
被噎住的墨者“”被嫌棄讀書少了。
不過看書就看書,想到正在制作當中的紙,墨者開心了。果然得多讀書,要不然連仙幕的話也聽不大懂。
此時此刻同這墨者一般狀態的人還不少,于是大家一致覺得還是需要多讀書,準備把紙早日提上議程。要不然以后全民皆讀書時,沒書讀連話都聽不懂那還得了。
就在不知不覺間,黔首們想讀書的興致再次提升了一個檔次,因為這有點難理解的話。
有人無法理解,自然有人能深刻理解。
黔首們聽到后面那段話就能做到絕對的感同身受,食飽衣暖人生最大幸事。
秦始皇看向那所謂的四種缺乏型需求,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在運用當中了,只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簡單的概括罷了。
秦始皇再一次深刻意識到未來的他會大興土木正是因為沒有把握黔首欲先倉廩實、衣食足的生理與安全需要。
連最基礎的需求皆滿足不了,難怪大秦子民會因為漢高祖的約法三章就迎漢王入關中,并且無反心。
不正是因為與民生息,不正是因為這滿足了他們微薄的生理與安全需要。
由上可知,糧食重要。
但這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時代,是一個饑荒就可使得餓殍遍野,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時代。
一年無雨,草木枯焦。
月,民眾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味苦澀類糠皮,食之,僅可延人不死。
十月以后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食之,也可稍緩其死。
二年樹皮又盡矣,則掘山中石塊而食。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最可憫者,城郊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有號泣者,有呼父母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
更可怖者,童稚之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影。后見城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原來前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數日后即會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
死者枕藉,哀鴻遍野,臭氣熏天。
據不完全統計,華夏歷史上共有四百多起人相食的記載。2
試問倉廩不實、衣食不足,怎能安百姓心
仙幕說的實在可怖,直讓整個秦地一片死寂,唯余聽不懂的鳥禽在嘶叫。
“哪里需要饑荒。”安靜的農家大院,有老黔首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