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乃色迷心竅之君,被亂花漸欲迷了眼。
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勛舊,斥忠良。
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死者十八九。「1」
甚至批評到唐太宗。
太宗昧于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問之長孫,卒用仁弱昏童,終毒流天下,貽禍邦家。「1」
太宗明明立李治太子后已知曉高宗過于仁弱,為何還要立高宗為儲君
李世民吶吶不言。
這是他和觀音婢最后一個得用的孩子了,不用他用誰
李世民眼底是藏不住的苦澀。
唯有仁孝幼子登基,不羈的嫡長子和謀嫡的嫡次子才有活命的機會
治兒的皇后登基啊,萬一,萬一治兒也沒有想到呢
女皇登基前所未有,誰能料到世間竟然會有女皇登基。
李世民順便也知曉未來那皇后登基為何沒人阻止,原來竟是因為“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死者十八九。”
人都快死絕了,那還能阻止得了別人怎么登基
所以,應該與治兒無關吧
李世民不自覺的想為唯一看著還算爭氣的兒子找補。
治兒如此仁弱,應該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錯誤吧
李世民應該
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
李勣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1」
李治一把年紀了,在疑惑為何沒人向他進諫,而臣子的回應是說李治已經做到盡善盡美,無從諫。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畢竟李治家的老父親知名盛世奠基人李世民同志,臨到老還整天被諫,他這個小子倒是盡善盡美到無人進諫,可見理論上李治的治世應該比他老父親厲害多了。
所以李治真的如此盡善盡美
眾人的視線不由自主的看向李勣。
李勣“”
李世民心情復雜“愛卿,你”
李勣自知有錯,默默對李世民拱手做鵪鶉狀“臣知錯”
天知道,這個小皇帝怎么可能盡善盡美到無錯
臣子能夠說出皇帝無錯,那就是最大的錯
李世民嘆息“不怪你,臣子不敢進諫,君主定然有責。”
就不知這責到底是什么,才讓臣子們紛紛銷聲匿跡,不敢進諫。
李勣繼續鵪鶉,不敢講話。
李治自然不可能盡善盡美,不提那混亂的太宗子孫幾乎無遺類,李唐改朝換代,皇帝更迭的事情。
咱們說其他的事情。
總的來說盛世的容錯性是很高的,從唯結果論來看高宗治下,初期而言確實可比美貞觀。
而看在貞觀到盛世的百年安樂之世的份上,許多人也覺得足以把夾雜在中間的這段混亂歷史,和李治的戰略決策錯誤粉飾成功德,加以傳頌。
是的,即使這個戰略性錯誤是指對外原本安穩的屬國叛亂,讓吐蕃借機成長為唐王朝至始至終的心腹大患。
“吐蕃”
吐蕃可不是什么好相與的,它靠近河西走廊
李世民雙眉緊簇,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其中的危險。
“脅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危矣。”他那個能夠下金雞蛋的絲綢之路啊,李世民感到陣陣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