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長安
“但最致命的是長安危矣。”
要知道,河西走廊失守,那入中原可就和入無人之地一樣。
尉遲敬德等武將掩蓋不住內心的躁動“怎么會,怎么就能讓吐蕃做大”
他們壓制了吐蕃那么久,甚至扶持吐谷渾與吐蕃抗衡,作為戰爭緩沖地,怎么吐蕃還能作大
房玄齡倒吸一口涼氣“吐蕃做大,將會成為李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678年儀鳳三年,高宗派沒有將帥之才又懦怯的李敬玄率領十八萬唐軍與吐蕃將領論欽陵戰于青海之上,結果大敗,狼狽而逃「1」
但有一就有二,唐軍對戰吐蕃的失利不僅這一次。
儀鳳四年,吐蕃三萬軍進攻河源,再度戰敗「1」。
咱們二鳳好不容易打通的西域再次陷入窘境,因遭受吐蕃與突厥的侵擾而漸趨衰退。
到最后,吐蕃盡取吐谷渾舊地。等滅高麗的將領率大軍來討伐吐蕃之時,已錯過良機,吐蕃根本已固,主客易位,自然再次大敗。「1」
或許,在當時高宗只想搞定他老父親沒有搞定的高麗來證明他比老父親強吧。
吐蕃算什么不算什么。
于是,輕視龜茲,輕視吐蕃攻占吐谷渾。
李治繼承了李世民天可汗之名,但誰也不承認。
天山南北再次對李唐封閉,再次對李唐虎視眈眈,后期唐朝京城六陷,天子九遷的禍根就此埋下。
本來擁有李唐最大的河山到高宗死后領土面積甚至不如貞觀年間。
高宗儒仁無遠略,實錘。
李世民“”
李世民也看得一個兩個大“難道他們就一直放任吐蕃做大不做任何措施”要真是如此,那長安怎么辦西域怎么辦
“朕伐高句麗,雖未攻占高句麗,但其已元氣大傷,不足為懼,主攻高句麗所獲得之利益微乎其微,這孩子,怎么也打起高句麗了。”
李世民都想到了李唐的士兵在攻略高麗的時候,吐蕃攻占吐谷渾,然后李唐出不起人的窘況了。
“軍事為政治讓路,實乃敗筆。”
看來這兒子,對外也拎不清。
未來若不解決,京城危矣,就比如那糟心的京城六陷,天子九遷,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話。
蕭瑀終于掩蓋不住心中的不滿“吐谷渾竟也被吐蕃搶走了,吐谷渾乃吾等扶持而起的屬國,一直以來就是李唐屬國,緩沖吐蕃。”
更別提它對絲綢之路側翼的遮蔽作用。
其他人的擔憂更是顯露在臉上“吐蕃兼并吐谷渾,那西域、河西、長安可皆在吐蕃威懾范圍之內。”
當年松贊干布就曾打過吐谷渾的主意,但他們那時候可是清晰的認識到吐谷渾的作用,侯君集等人以步騎五萬相擊就讓這些吐蕃士兵引兵而退,遣使謝罪,而后他們只不過恩威并施,就保留和平。
而高宗時期是多少人是十八萬唐軍
十八萬唐軍竟然搶占不過一個吐谷渾,最后還敗落而逃。
眾人“”
將士還是那些將士,那看來問題就出在將領身上。
一個沒有將帥之才又懦怯將軍率領十八萬大軍。
他們其實很想說這個晉王的識人能力,或許有待提高。
嗯是的,他們現在已經把否定,直接否定到晉王本人了。
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說李治是不太成功的,擁有太宗留下的基礎和紅利,沒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將唐朝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沒有安穩守成,領土勢力完整性也不能保持,他老父親的格局和氣魄一點也沒有繼承到。
選士泛濫,亂封官。
“今選司取士傷濫,即日內外文武官一品至九品,凡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1」”
“文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階,始有泛階,服緋者滿朝矣。”「1」
喜愛改名,“龍朔二年更其名,咸亨元年諸司及百官各復舊名。「1」”做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