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聲成了知府,李如成,趙游和崔海他們幾個看起來比宋聲本人還高興。
有一個踏實肯干事兒用心治理地方的上峰要比什么都不管碌碌無為的上峰好得多。說不準未來幾十年內他們這個窮地方真的能發展起來呢
只是宋聲成了知府,他原先任職的通判職位就空了出來。然而朝廷這次下達了圣旨升他為肅昌府的知府,卻并沒有給安排新的通判到任。
也就是說,如今的通判之位空缺。肅昌地方窮,誰愿意來這里做通判就怕來了一個不干事兒就喜歡汲汲營營的。所以景帝沒有從吏部里頭安排人去肅昌,反而在圣旨中說明讓宋聲自己從下頭的官員中提拔一個上來。
他到任這幾個月里,跟下面的官員也熟悉了。誰干的好誰干的不好他心里都有數,從下面提拔一個上來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端看他怎么選。
這倒是讓宋聲沒有想到的,圣上竟然會讓他從下面提拔一個通判上來,這不是給了他一定范圍內相當大的權利嗎
盡管圣旨上的話十分官方,但宋聲多多少少能感覺出來,這次辦的事兒景帝心里應該是滿意的,不然也不會在有限的范圍內給他下放這么大的權力。
既然提拔通判的事交給了他,那這個職位就不能隨隨便便選個人上來頂著,必須得是干實事兒的。
李如成,趙游和崔海幾個自然也都在參選范圍內,只是他們平時在府城里待的多,又被梁文昌壓著,雖然有心想為百姓們辦實事,但還是有所限制,所能做的也不多。
宋聲想了想,干脆定下了一個考核制度。
這個考核制度不光面向府城里的所有官員,還有肅昌府內所有縣衙里的官員,包括各個縣衙的縣令等等,只要干得好,都有機會被提拔成通判。
要知道從縣令升任通判就得熬好幾年,而且只能趕上年底述職考核政績的時候才有機會。這里頭也有幾分學問,不光要有政績,各方面的人緣和關系都得處理好。否則在這么大的競爭壓力下,很難順利的直接升任通判。
這次對于各個縣衙的縣令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
宋聲直接讓人傳話下去,等到年底他會專門考核一下各個縣的發展情況,誰做的最好,誰就能做上通判的位置,大家公平競爭。
而這政績考核,是從多方面進行考核的。比如百姓們的收成,以及整個縣的稅收,還有整個縣的治安情況,每年發生命案多少,破獲多少案子等等,這些都納入考核范圍內。
即便他設置考核的條件很多,但底下八個縣的縣令聽說了此事之后,平日里懶政的都支楞了起來,卯足了勁想把整個縣都治理好,而且開始想方設法的提高本縣的稅收。
考核一個官員的政績,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地方的稅收,其次是官員的才學和聲望。老百姓們過得好了,自然會由衷的愛戴父母官,如此聲望就會提高。
宋聲把這個消息放出去之后,底下各個縣的縣衙瞬間沸騰了起來,
開始想方設法的尋找致富的法子。
他們這里的田地肥力不好,種東西也只能種那幾樣,糧食收成不高,即使風調雨順,也增產不了多少。要想提高稅收,只能從別的地方下功夫。
宋聲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肥田的法子他跟幾個有經驗的老農討論過幾次,還沒實驗出結果。
事情只能一樣一樣來,他如今正在做番薯粉條,先把粉條做出來再說。
上次用番薯做出來的淀粉都被毀了,這次他讓人按照上次的步驟重做了一次,比第一次的時候順利許多,大概五斤番薯能做出來一斤淀粉。
一斤淀粉經過熬制,大概能做出來一斤左右的粉條。
雖然他把步驟寫的十分詳細,但實際做的時候還是出了很多岔子。
加入適量的水適量是多少熬制粉漿的時候用大火還是小火大火熬多長時間小火熬多長時間這些都只能一一摸索。
宋聲先前一共買了三百斤的番薯,之前做廢了一些算是浪費了,余下來的番薯最后全部做成淀粉并且成功做出粉條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三百斤的番薯,大概能出六十斤的淀粉。但因為中間一直沒做成功,浪費了許多,最后做出來的成品粉條只有二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