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是大興徭役的時節,除了肅昌府開始了徭役,相鄰的幾個府城也都相繼開始了徭役。
肅昌府這次服徭役還發給民夫們發錢的消息傳的飛快,傳的隔壁幾個府都知道了。這不管是對于老百姓來說還是對于那些當官的來說都不是一件小事,畢竟自古以來服徭役都是百姓們的本分,沒有哪朝哪代服徭役還要倒給錢的。
如今肅昌這么做,相當于開了先河。傳的這么快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老百姓你傳我我傳你,現在誰見了不夸一下他們當地的老百姓有福氣,這次來了一個好官,那可真真的青天大老爺。
事情傳到隔壁府城的官員耳朵里,他們首先是驚訝,其次是好奇。眾所周知肅昌府那可是他們這些府城里面最窮的一個地兒了,雖然跟他們毗鄰著,但他們這些地方好歹有些經濟發展,比肅昌要強多了。他們是哪兒的錢給服徭役的那些民夫發錢的
還不知道內情的人開始幸災樂禍起來,這怕不是在掏空肅昌的財政。到時候這肅昌可不就被拖垮了
聽說肅昌新上任的知府是狀元郎出身,年紀輕輕就越級當上了知府,而他們這些知府熬到現在能坐上這個位置最年輕的也過了不惑的年紀了,而對方今年才二十幾歲,所以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些酸味。
隔壁原州府的知府邱志就是這么想的,旁邊跟著的通判還有些不解的問“大人,您說這肅昌的知府到底是怎么想的服徭役本來就是當地百姓的應盡職責,這是他們的本分,況且皇恩浩蕩,他們二年才服一次徭役,如今竟然還要給他們發錢,都不怕衙門賬上的財政虧空了嗎”
邱志搖搖頭,露出了一抹譏笑,“可能年輕人仕途之路太過順利,有些驕傲自滿了吧。他以為這樣是對百姓好,可殊不知一天多給幾文錢,與那些窮苦了一輩子的老百姓而言壓根沒有什么作用。不過是能多吃幾個包子多吃幾個面餅罷了。不過此人倒是好手段,此舉最大的好處莫過于邀買人心了。”
通判點點頭,“大人說的有理,如此一來,肅昌的百姓們必會對他感恩戴德,以后再施行起政令來,恐怕要順利的多了。”
“哼,政令肅昌窮成這副模樣,他又往各個縣里面撥了服徭役發的錢,衙門賬上還有幾個錢發行什么政令,沒錢那是寸步難行。可惜了,年輕人還是沉不住氣,狂妄自大呀。”
肅昌粉條廠的生意做得很大,收益非常可觀。但別的府并不知道這個廠經營下來有一大半的利潤都歸官府所有。他們一直以為這服徭役倒貼的錢是宋聲從衙門那僅存不多的公賬上撥下來的,紛紛等著看笑話呢。
別的府城當官的都是冷眼旁觀,等著看宋聲今年收不齊這整個府城的賦稅,但別的地方的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心里都羨慕極了,原州府下轄的一個小村落,就有一戶人家在討論這個事兒。
不光是因為人家服徭役還倒給錢的事,還有他們當地人靠著粉條致富了的事。
這戶人家,主人姓張,叫張回,家里的人世世代代種地
,到了他這一輩,他跑出去闖蕩了兩年,沒掙到什么錢,還是選擇回來種地。
只是因為他出去了兩年見了一些世面,所以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心里忽然萌生了一個打算。
“阿娘,我不是有個表哥在肅昌府城嗎我想去肅昌投奔他。”
張母則是皺起了眉頭不懂兒子為什么要去肅昌,勸說道“兒啊,你就跟爹娘在家老老實實種地吧。外面沒啥好的,你看你在外面兩年吃苦受累的,掙了幾個錢啊更別提是肅昌那種地兒了,比咱們原州還窮,去那兒干啥呀”
“你莫不是覺得人家那服徭役倒貼錢,所以想去吧可是你一個外鄉人,就算去了想參加徭役,人家也不認你啊。”
張回則是說道“阿娘,我沒有想著去那里服徭役,服徭役才掙幾個錢,但是阿娘,你知道嗎,我聽說那邊開了個粉條廠,現在開始招收外鄉人了。也就是說只要通過他們的核查,被選上的話也能進去做工。表哥不是在那兒嗎我就想去試試看。聽說那里待遇可好了,管吃管住,每個月還能發小一兩的工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