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這個合作如果談成功了,粉條廠恐怕又該擴大規模了。”
這樣一來,也得多增加一些田地用來種植紅薯了,畢竟作為原材料,還是很耗費的。
“嗯,王爺說,明天會讓人來找我談具體的事宜。咱們再在這里多待幾天,把這事兒落實了之后再回去。”也算不虛此行。
第二日衛豫州如約前來,宋聲沒想到來的人竟然是王府世子。
鎮北王的名聲太過響亮,以至于王爺的名號一直掛在他頭上,如今他年事已高,打算等過完年兒子帶著兒媳和孫子回京之后,就上書請辭,由世子接替他的王爺之位。
衛豫州雖然是個武將,但為人心細,很多的合作條款他都不厭其煩的全都一一過目,遇到有疑惑的還會詢問宋聲。
兩個人在一個僻靜茶樓的包間里談了一上午,算是把事情敲定了下來。
正午的陽光有些熱烈,衛豫州同宋聲吃了午飯之后才離開。
粉條能夠供給軍中做軍糧,所要的量可不小。宋聲沒法保證一次性全都給到,說是分期送過來,軍隊這邊也可以分期付錢。
宋聲沒想到這次出來除了探望宋成之外,還能有這么大的收獲。宋成的事情也不用再擔心了,這下可以神清氣爽的打道回府了。
宋成最終成功請了半天假出來,陪著宋聲和陸清在城里逛了逛,第二天宋聲他們就回去了。
如今路也修了,粉條廠作為肅昌的第一大經濟支柱,發展的勢頭也很迅猛,磚廠的運轉也很順利,等成功給西北大營的軍隊共上第一批粉條,應該能有不少的進賬。
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了,文化也不能落下。先前那座慈佑院只是個開始,接下來宋聲打算在府城開個書院,作為肅昌的官學。
說來也可笑,按道理來講,每個州府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書院。就像宋聲曾經在宛平府城就讀的宛平書院一樣,各地的秀才們想要應試考科舉,就得去書院讀書。
可肅昌壓根就沒有一個正規的書院,聽說頭幾年還是有的
,可是因為地方太窮了,官府也不作為,經濟壓根支撐不起書院的運轉,只能問學子們收取高于原來十倍的束脩來維持書院的運轉。
但這個錢實在是太貴了,一般人根本讀不起。即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也不愿意來這種書院讀書。交不起學費,就請不到好的夫子,沒有好的教育資源,誰家愿意花錢把孩子送到這種地方來讀書
是以,肅昌境內的秀才很少,即便是有很多,也沒那個條件去書院讀書參加科舉。有那個條件的,便去了別的書院讀書。時間一長,肅昌的書院便倒閉了。
宋聲不只想把書院辦起來,按照規定,書院只招收秀才,那么秀才以下的學子怎么辦
雖然他無法普及幾年的義務教育,但辦個類似于小學到初中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可以就讀的官學還是可以的。
讀書不只是為了讓他們考科舉,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他們開闊視野,明事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教育也得跟上。這樣時間久了,在氛圍熏陶下,民風就會變的好起來。
他想把前世的教育制度給搬到這里來,直接開辦不同層次的學習,小學初中高中,可以對應不同的階段。
不論男孩女孩還是哥兒,都可以上學讀書識字認字。
現在的私塾年紀小的允許男孩和哥兒一塊讀書,年紀再大些超過七歲就不允許了。
圓圓已經七歲了,過了今年,圓圓就不能跟著哥哥一塊到私塾念書了。宋聲多少也有些自己的私心,不過也不光為了自家兒子,鄉底下還有那么多的孩子,懂得了知識,以后對于生活的選擇能更多一些。
他想了想,這件事兒得抓緊時間辦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