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郎吃過飯之后在客棧開了一間房,吃過飯之后休息了一會兒就出門了。
他去的自然是書院。
時隔多年不見慈溪先生,他也想過去看看當年那個不聽勸的老先生現在變成什么樣了。
然而到了書院,他卻沒能進去。重開的肅昌書院跟以前可不太一樣了,如今的規矩不是里面的夫子或者學子,是進不去的。
不進去怎么能見到人還有一個法子,就是等里面的人出來。
但楊二郎顯然沒有這個耐心,他在書院旁邊等了一會兒,門口守著的人還是不讓進,他就沒再等了。反而是朝著旁邊的蒙學班走了過去。
蒙學班就在他所在地方的一墻之隔,里面孩子們異口同聲讀書的聲音十分響亮,另外一個有些年邁的聲音聽起來很像慈溪先生。這么看來,鋪子里頭那幾個學子說的沒錯,慈溪先生去教小孩子去了。
不說他們想不明白,楊二郎自己也想不明白,小孩本來就比較難管,教她們不是更費工夫了嗎
而此時的蒙學班,慈溪先生教他們正在讀的是千字文,而他們這些孩子里面有一些跟團團和圓圓一樣先前上過兩年學堂,所以千字文對他們來說十分簡單。
慈溪先生也知道這小孩子中有一部分有基礎,所以每次教學的時候除了千字文,還會講一些比較深的內容。
畢竟讀書不全是為了學習知識,也是為了學怎么做人。慈溪先生見多識廣,很多東西從他嘴里講出來幽默風趣,完全不似古板的夫子一般呆板無趣。
而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接觸,慈溪先生已經對他這個班上的孩子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條件大多都一般,但還算勤奮刻苦,讀書的態度也端正,這讓他每天教授起來輕松不少。
時間一長,孩子們的資質如何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在這些人里面,慈溪先生最喜歡的學生是團團,他有一種見獵心喜的感覺,這個孩子實在是個好讀書的好苗子,他還是跟多年前一樣不忍見明珠蒙塵,看到有好苗子總是會忍不住指點一番。
若不是他早先發過誓不再收弟子,他肯定是要把這個孩子收下來親自教導的。世上真正過目不忘的人寥寥無幾,這宋明翊就是其中一個。有這個長處在,在科舉一道上不論背什么書都事半功倍。
楊二郎不知道慈溪先生對一個八九歲的孩童有如此惜才之心,甚至還萌生了想要再次收徒的念頭。
今日沒等到人,他也不著急,實在見不上就算了。不過途經此地,此處變化這么大,游覽兩日也算是長長見識。
他得讓家里打聽一下這肅昌的知府是個什么樣的人物,竟然這么受當地人的吹捧,他冷眼瞧著這里的百姓們恨不得要給他塑個雕像供奉著了。
若是個沒什么靠山的,他可以舉薦到族中,他們族里有不少都在京中做官,如果能夠吸納這樣的人才為他們所用,豈不是更好。
楊二郎對于宋聲的靠山一無所知,在當地待了
兩天打聽之后終于得到了一些消息。
一,此人名叫宋聲,前些年科舉的狀元郎,出身于微末,是個寒門之子。
二,這人很有才華,不僅會讀書,還會治理地方。聽說走馬上任的路上就遇見了一樁河伯娶親的荒唐事,硬是沒有服軟,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事兒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