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元光六年,車騎將軍衛青自長安出發,領兵上谷,迎戰匈奴。
此戰是已登基十二年的天子劉徹一力主張,要一改大漢對匈奴的避戰和親政策,與兇殘的草原騎兵開戰,大漢分兵四路,分別由外戚衛青,名將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騎將軍公孫敖帶領,四路兵力各一萬騎兵,從不同方向路線向匈奴出兵。
新將帶兵,難免磕磕絆絆,就算和天子談論過無數次對匈奴的兵法戰略,真正實踐還是比嘴上說得艱難許多,衛青是個吃得下苦頭的人,也很能放得下身段虛心向老將學習,但就算如此,軍中對他的議論還是不斷。
漢家天子多愛幸男子,自高祖起幾乎就是公開的,衛青是寵妃衛夫人的弟弟,少時姐弟同在平陽公主府上為奴,后衛子夫被天子看中帶回宮中,衛青得以有了出身,入建章當差,此后衛子夫寵冠六宮,衛家一步登天。
長安歌云,生男勿喜,生女勿悲,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有酸妒者,謠傳姐弟同侍天子,因衛青是個私生子,出身下卑,又以姊幸,雖榮寵至極,長安貴戚對他還是多有誹謗。
這樣的光景,對小人來說算是得志,對衛青來說,離了長安反倒松快些,他藏著心事,做事反倒更謹慎細微,帶著一萬騎兵,數萬輔兵,是極考驗一個人心性的,尤其這還是他第一次帶兵。
一日之中大部分時間是在趕路中度過,行軍至暮色四合,衛青令大軍就地扎營,埋鍋造飯,從馬上下來的時候腿已經發軟,騎了一整日的馬,下地時如在云端,這時一只臂膀伸過來扶了他一把,又很快放開。
扶衛青的是個年歲不大的親兵,連續多日的行軍,他臉皮被曬得發紅,但面相還是極生嫩,嘴唇緊緊抿著,眼睛烏黑透亮,有一股沉默的堅毅,總叫衛青想起他遠在長安的外甥去病,他笑了笑,道“木蘭,你去歇一歇吧。”
木蘭搖搖頭,聲音很輕地道“將軍,我不累。”
衛青心說,我都累成這樣了,你一個小孩子家家的,不累
木蘭是真的很小,而且臉生得小,眉毛淡淡細細,眼瞳圓鈍,看起來便很稚嫩,衛青一手帶大外甥,所以知道按骨骼體態來算,這孩子并沒有二十歲,也許十五六歲都不到。
各家有各家的難處,軍中這樣的少年郎也有些,多是家里不愿意讓壯年的男丁上戰場,征兵也講人情,總歸一家一戶出了個人罷了,除此之外還有些過了年紀的老兵,他軍中情況還好些,二三十歲的青壯兵力那是不歸他這種新將帶的,大多在驍騎將軍李廣麾下。
驍騎驍騎,善戰的精騎兵,大漢將軍的名稱就代表著很多事情了。
衛青心思細膩,知道小少年木蘭是在逞強,本就是替了家中壯勞力參軍,若是拈輕怕重,吃不得苦,難免叫人看低,嘴上沒說什么,卻打發木蘭去替他等餐食去了。
其余親兵都是天子從期門軍中為他挑選的青壯,見走了個木蘭,都松快起來,還有和衛青關系好的,抱怨道“那小子少言寡語,從沒個笑模樣,將軍為何要把他帶在身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