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柯回公社,時隔兩年,趕上了雙山公社機器轟鳴、萬人齊發的秋收。
她太想念這個場景了,夢里總會出現,而真正站在田埂上看到這一幕時,內心的震撼和感動無以復加。
這就是所有雙山公社人忍受嚴寒也為之奮斗的地方。
這一年整個公社的成果,也是喜人的。
軸承廠不再是雙山大隊唯一的工廠,產業真正變得多元化。
社員們兜里更鼓,衣食住行就會提升,不止趙村兒大隊轟轟烈烈地建磚房,其他大隊乃至公社外都有了建磚房的需求。
趙村兒大隊的磚供不應求,磚窯到底是小作坊,也需要轉型擴大。
在公社主導下,趙村兒大隊的磚窯擴建成磚廠,趙村兒大隊的建筑隊也正式轉型,更加規范。
當初,劉興學留下的設計圖比較簡單,也不夠專業。
公社飛速發展后,趙柯又請他重新設計,保留本地原汁原味的特色的同時,公社和每一個大隊盡力體現出不同的風格。
劉興學為此還帶了兩個同學,特地回來一趟,一起進行設計。
趙村兒大隊是最先全部完成建設的,趙柯今年回來,就見到了新村子的完成體,那是一個質樸的、充滿煙火氣和本地特色的、夢幻的村莊。
不止趙村兒大隊的社員們又愛又滿足,這一切,他們從前夢里都不敢夢。
趙柯見到也愛的不行。
她還想更好。
趙柯很早之前就想要辦的大集,外面商業已經開始復蘇,今年的春節在一月二十五號,于是,從十二月份開始,公社先組織起人在內部趕大集。
村民們自制的酒、豆油、豆腐、笤帚、布鞋、衣服等等出現在集市上。
大集在各個大隊輪轉期間,趙柯跑了好幾趟縣里,打通了縣里的渠道,又把大集帶到了縣里和其他公社去。
而從這一年開始,雙山牌的酒、豆油、大米等產品慢慢成為了本地人不可或缺的家鄉的一部分。
年關將至,游子歸家。
臘月二十八,距離最遠的曲茜茜和春妮兒也回到趙村兒大隊。
家家戶戶都在為新年做準備,凡是看見兩人的,都感嘆起來。
“外頭的水咋這么養人”
“趙瑞媳婦兒本來俊,模樣更立整了。”
“瞅瞅,春妮兒都大變樣兒了,哪還看得出以前的影子嘍。”
“這咋打扮成這樣了”
春妮兒和曲茜茜到公社就打聽趙柯了,聽說她回村兒了,便約好放好東西就去她家看她。
趙柯家的新房,有四間屋,家里的每個孩子,就算是出嫁了,也有一間屋子。
趙棉趙楓都不常回來,他們的屋子除了放自家的東西,全都貢獻出來,給趙柯放她越來越多的書信。
余三舅當初給打家具的時候,還特地打了好多到頂的柜子,就怕裝不下或者落灰或者保存不好糟盡了。
這就導致,趙柯沒年過年掃塵都是個大工程,得干干歇歇好幾天。
今年趙楓回不來,莊蘭去部隊陪他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