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當初大宋有這等馳道……
這些札子都是些匯總的札子。
大宋從汴京調往燕京的糧草,還有租賃陳家大船,將江南的交納的稅糧,押解到燕山東麓,以及河東路和永定軍路,對云中的糧草押運的匯總,以及各地軍器院改良陶爐,冶煉步人甲送到前線的種種札子。
戰爭,牽一發而動全身。
趙桓從來不喜歡戰爭,但是又不得不打。
“現在大宋披甲率已經覆蓋了五成了嗎?很好,有熙寧二年的水平了。”趙桓放下了手中的一本札子,笑著說道。
熙寧二年,是宋神宗趙頊的年號,距離靖康三年,正好五十九年。
大宋的披甲率正式恢復到了熙寧二年的水平。
趙佶在位這二十六年,大宋的披甲率年年刷新最低,以至于趙桓繼位的時候,就只有五營百甲的水平。
五營是兩千五百人,共計大全裝甲胄一百副。
熙寧二年,大宋禁軍五營兩千五百人,共計大全裝甲胄一千二百五十副。
不到五十九年的時間,大宋就把軍隊的甲胄都敗光了。
大觀年間,錢引大規模刊印,就需要更多的錢去支撐,大宋的薄鐵錢,吃掉了甲胄用的鐵。
吃完新甲的鐵還不夠,趙佶又把目光看向了庫存的甲胄,一時間把甲胄打成鐵錢,蔚然成風。
大宋商貿發達,大宋的朝堂卻沒有足夠的武力,去征服更多的鐵山,銀山,金山。
一條腿發育不良,宋徽宗直接把這條腿給打折,然后給扔了。
趙桓拿起另外一道札子,才發現,趙佶還把另外一條腿給打了個半折。
趙佶為了去高麗耀武揚威,建了兩艘神舟,六千料(三百六十噸)的康濟號,七千料(四百二十噸)的通濟號。
這兩艘超級大船建造出來后,不可避免的帶動了大宋船舶的飛速發展。過去三千料的商船,變成了中型船舶,大型船舶的技術有了現成的例子之后,江南各家開始建造五千料以上的大船。
趙佶發現這進一步促進了海貿的發展,造成大宋錢幣大量流失。
整個東南亞都流行起宋錢之后,趙佶居然選擇把船砸了,進了火爐……
這個腦回路趙桓至今沒有想明白,他腦子里都是豆腐花嗎?
后世苦苦追尋的貨幣國際化,結算權,在趙佶眼里,是害政,因為他沒有錢去支撐這種國際化的市場。
又打不下金山銀山來,還奈何不了大宋日益興盛的海貿,弄的海禁也是不倫不類,沒人執行,市舶司的稅收是他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糊涂賬,糊涂算。
所以他只能把兩艘神舟給砸了,泄憤。
以至于現在趙桓運糧,都得去陳家租賃船舶!
趙桓忙活這幾年,其實也沒干多少事,一直在中興的路上走著,剛剛跨過了熙寧年間的披甲率。
現在要造更大的船!
是大宋朝堂現在迫切的需要,木蘭舟已經建好了,第二艘五千料以上大船,也在興建中,而且這次是兩艘!
津口市舶司的船塢里,開春準備動工,報給趙桓讓趙桓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