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二的改編并不是瞎改編的,原編劇在改編包二時,還得與包一的情節相互串聯起來,比如朝堂斗爭、太師、丞相、皇帝的戲份等等,電視劇情節因為改成了包拯和展昭他們的視角,查案過程中還加入了很多打斗、武功套路等。
案子還是那個案子,但看起來不能說和他們經歷的沒有一點關系,只能說和現實中完全不相干。
他們是這些案子的查案人,才會覺得每個案子都和他們大隊沒破的案子有些相似,但各個案子的兇手,其實都是獨立,他們在看到與他們不相關的案子的時候,是不會有這個案子我看過的既視感的,且因為查案的過程,都是以女主和捕頭們的視角去寫,更多的是在寫女主和捕頭們查案時發現線索的心理動態,除非是剛好有兇手看到的正好是自己犯的那個案子,不然基本不會往現實案件中聯想。
而一般兇犯在逃跑后,也是能低調則低調,哪里偏僻往哪里鉆,也很少會有人選擇武俠這樣的雜志看,首先俠這一字,就與他們是背道而馳的,就算偶然翻到了一本武俠,武俠是連載期刊,他們也不會每期都追。
加上加入了太多的宋朝時的民生、武俠因素的存在,非公安系統的讀者看起這部小說來,就跟看包青天、陸小鳳狄仁杰時的感受一樣,誰會把陸小鳳包青天狄仁杰往自己現實中的案子上代入呢最多會覺得作者寫的很專業。
吳公安他們看完兩集包青天后,還有些意猶未盡,不禁又拿出大宋出來翻看。通過大宋這本小說,他們已經破了三個案子了,最近他們在看第四個案子。
第四個案子很有意思,說的是女主他們在查案過程中,發現某縣的縣令,居然早已被殺,現在的這個縣令,居然是冒充這個縣令的兇手,且已經冒充了多年,因為山高皇帝遠,信息傳遞速度慢,竟一直沒有人發現這個縣令是假的。
女主角他們是追蹤一個逃犯到本地,經過一系列的查案打斗過程,最終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縣令的秘密,縣令的秘密被人發現,自然也會派人追殺她們,女主他們一路帶著這個秘密被人追殺進了開封,將消息遞進了開封府。
江檸在寫小說時,剛開始幾個案子,還能按照她原本設定的劇情來寫,因為劇情這個東西,她既可以控制,有時候又不受她控制,每個人物的反應,說的話,加上某段時間她非常忙碌,緊急趕稿時就難免卡文,一旦卡文,情節就
會不受控制的放飛,不知不覺,有些情節就脫離了自己原本的大綱,變得和現實中完全不一樣,加上并不是每個案子都參考改編現實中的案子,她也會根據情節走向,不停的修改和修正情節,以更符合當時社會、朝堂的邏輯,以至于與現實中情節毫不相干,改編的面目全非。
可能案子的兇犯本人看到書,都不知道這個案子和自己有關,實在是里面寫的都是主角在查案,查案過程中又有太多配角出現,每個配角又有自己的故事線,然后又夾雜一些江湖風云,云譎波詭,真正出現兇手本身的,只剩下最后揭開真相抓捕兇手的時候,因為是武俠,兇手要么是江湖人士,要么是潛藏在開封城中的讓人意想不到的人。
這并不受作者本人意志所控制,江檸在寫文時,也是當時腦中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后面也沒有時間去修改修正,每期都是寫完就發出去了,到了王詠那邊,他就更不會給江檸修稿了,他如果有給江檸修稿的能力,他就可以自己寫了,他假如亂改,改的跟江檸后面寫的對不上怎么辦最多就是在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上,給她做個校對。
江檸在回憶起這些情節時,下次能做的,就是盡力將放飛的情節再度拉回到主線上來,這樣一放一收,使得除了前三四個案子,吳公安他們看著還能眼熟,再翻看后面的案子時,看到這樣完全古色古香,符合宋朝時代特色又充斥著武俠風的離奇案子,吳公安他們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時,有時候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想太多,這純粹就是一個巧合
可要說完全是巧合,這也太巧了吧
他不由抬眼去觀察他的同事們。
這些同事和他一樣,也都看小說看的津津有味,光是從他們的表情和平時表現來看,確實難以想象,他們中有人會是大宋的作者。
剛開始他們看小說的時候,十分確定作者就出自他們之間,可了解到武俠這本雜志后,新的疑惑又產生了。
武俠這本雜志是個周刊,也就是說,它是每周都要發行的,追了這么久,每期都買,他們現在也就了解了,雜志一周連載兩萬字左右,這些同事們每天都和他一起在外面風吹日曬,有時候經常到半夜都沒時間回家,他們哪來的時間去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