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讀罷覺得氣勢縱橫,卓有見地,故而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放棄了逐客之令,并重用李斯,封他為廷尉。
想到這里,他倒愈發能理解曹操詩中的情感了,無論統一諸國還是治理天下,都要有賢才驅使,方可游刃有余。
順便提一下,管子的這幾句話大家可以做個積累,下冊學到李斯的諫逐客書大家會覺得似曾相識的。
李斯心里抖了一下,悄悄擦了一把汗。剛剛陛下看過來的眼神他不是沒發現,他也想起了自己當年寫的那封諫書。沒有了當時事出危急的勇氣,再想起來竟然有幾分后怕,畢竟里面有兩段相當于指著陛下的鼻子罵啊
當時陛下沒有處罰他,甚至收回成命,他愈發覺得秦王明辨是非,可圖大業,于是盡心輔佐,助他滅六國而定天下,創統一大業,當年那諫書早被選擇性忽略了,結果這時候被水鏡點出來,聽意思是后面還要專門評講。
李斯表示:
雖然他很高興自己的作品可以流傳到后世并成為學子們學習的范本,但他并不想在自家陛下面前被公開處刑啊喂
按理說供奉于秦多年,李斯也明白始皇陛下不是小心眼的人,不然當年也不會采納他的意見了,但是看著上首玄衣肅立威嚴深重的帝王,他低下頭。
別問,問就是敬畏。
最后一句大家非常熟悉,借用了周公的典故。周公禮遇賢才,一飯而三吐哺。曹操在這里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同時又以“天下歸心”,表明自己的最終目的他想要結束漢末動亂,使天下再次恢復統一。這就是曹操的第三重憂思,憂天下未定。
嬴政微不可察地點頭確有壯心。
劉徹撇撇嘴,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不是亂臣賊子嗎以及漢末動亂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講清楚
李世民敲著桌子認真評價做將帥,曹操的能力綽綽有余,但要想以此做天下之主,卻是顯得有些不足了。
朱元璋想起元末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感,贊同地點點頭:天下未定百姓就難逃苦難,可惜曹操的愿望是實現不了嘍
水鏡畫面變換,將三重憂思分列一側,繼續講到。
課文的主要內容大家都明白了,下面我們來試圖還原一下當時的情境,曹操寫這首詩有具體場景嗎他的目標讀者是否有具體指向,他希望目標讀者看到后有什么樣的心理反應
曹植眼中閃過一絲興趣,猜測道“應是父親駐軍之時宴飲所作吧”
北宋。
蘇轍支著下巴問他哥“兄長,你覺得這首詩作于何種情境”
蘇軾看了他一眼,笑道“當時景況難以推斷,若依我來看的話,當在赤壁之戰前夕,魏武作意銳不可當啊”
元末明初。
羅貫中在書齋門口聽水鏡大談短歌行,他最近恰好在翻三國史料,想要寫一部演義作品,根據他目前查閱的資料來看,這首詩應該作于赤壁之戰前,嗯,就定在正式開戰前夕吧也好安排情節。
他又嘆了口氣,聽水鏡中這后世女子的話,似是對曹操頗為欣賞,然而如今蒙元主政,漢人深受其難,人心思漢,曹魏一脈終究是落了下乘。
解決第一個問題實際就是要弄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關于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學界大致有5種說法,主要集中赤壁之戰前和赤壁之戰后。
曹操猛然一驚,他眼下即與孫劉聯軍在赤壁隔江對壘,水鏡言明此次戰役,不知是否會泄露相關戰機。
隔壁的周瑜、諸葛亮等人也謹慎起來,緊緊盯著空中的水鏡。
比如說,蘇軾在赤壁賦里就說“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顯然是認為在赤壁之戰前;還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也將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定在大戰前夕。
突然被點到名的蘇軾愣了一下,對面的蘇轍頓了頓,試探性地開口“兄長,水鏡中說的是你吧”
蘇軾有些懵“是吧我也不能確定,我還沒寫赤壁賦呢”
被書名拍一臉的羅貫中
我剛想出來的情節就被劇透了
早已被劇透的高明隔空發來安慰同是天涯淪落人,好在寫的書后世留名了不是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寫于建安十五年左右,曹操最沒作為最低落的時期,希望有新人來助他應對困境。
曹營倏然靜默。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