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聽罷沒什么感覺,他對這種文人狂士敬謝不敏,若人人學那漆園吏,誰來治國,誰來做事大丈夫生于天地間,必是要做出一番事業,才不枉走一遭。
建章宮。
暫時沒說到什么大事,劉徹姑且舒適地坐在席上聽詩,權作偷閑,偶爾發表兩句銳評“是挺狂的,若是在朕的治下,不知道能不能征來做個官。”
他的看法其實和秦始皇差不多,但劉徹覺得,這種人稟性不同流俗,倒是適合做個孤臣、直臣,也不擔心結黨營私。
大明宮。
李世民知道的信息更多,在腦子里回想了一下魏晉六朝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太宗陛下目露嫌棄“時局如此,可惜了陶元亮。”
要是在他的貞觀朝,陶淵明高低能發光發熱,造福一方。
可是陶淵明還是去做過關,前面我們講了,對于古代讀書人來說,儒家思想是打進dna的,讀書就要做官,完成自己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不是為了賺錢,純純的理想主義者。你如果想賺錢才當官,那你就是一個低級趣味的人,全天下讀書人都要鄙視你。
顏延之王績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蘇轍一頭沒錯,就是這樣。
元稹頭點了一半,有時候他覺得賺錢也挺重要的,再說孟夫子也講了,又不是不能為了賺錢當官嘛
仿佛聽到他的心聲似的,水鏡接著補充道
但面包有時候也是重要的,所以后來孟子就說了,“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意思是,做官本來是為了實現理想的,不能作為一種賺錢的職業或手段,但有時候這樣卻是允許的,就是在你“親老家貧”的時候,你可以為了得到俸祿贍養父母而去做官,陶淵明第一次出仕就是因為這個。
要說陶淵明也是個官四代,不過也不全是,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司馬陶侃,曾經平定過叛亂,被封為長沙郡公。
但我們知道古代爵位是嫡長子繼承制,陶淵明屬于旁支,沒有繼承權,再加上親不過三代,到陶淵明這里就沒落了。
他又早早沒了父親,小時候過得很苦,大男人當然要掙錢養家呀,于是他出來做官了,“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
劉徹一點頭還挺孝順。大漢提倡孝道,他覺得這個陶淵明人品確實不錯。
朱元璋也點點頭是個講孝心的。
人倫不可廢,蒙元就是不通禮義綱常廢弛,整出了一堆爛事。所以他甫一收政就開始著手恢復禮義人心,這孝順恭悌、家庭和睦更是頂要緊的事,陶淵明為了贍養父母出來做官,可見是個孝子。
但大家別忘了他開頭怎么說的,少無適俗韻呀做官其實是很不自由的,陶淵明受不了官場虛偽,所以就辭職不干了。后來他又做了幾次官,最出名的就是最后一次出任彭澤縣令,這里其實有點好玩。
楚棠的尾音上揚,顯然是講到這里忍不住笑了。她聲音清脆,講解又活潑,眾人也有經驗了,一聽就知道下面的內容很輕松,紛紛期待起來。
之前當了好幾次官,官場什么德行陶淵明早就門兒清了,但是呢他實在是太窮了,家里有五個兒子呢,糟心兒子又不愛讀書,米缸還見底了,他好煩,只好喝酒解悶。然后親朋好友就勸他說,你又窮,孩子又多,干脆去做官吧,謀個出路。
陶淵明想了想覺得有道理,當時世道不好,他不想離家太遠,剛好彭澤離他家很近,縣里又有公田,收的糧食還能釀點酒喝,簡直是神仙地方于是他就去彭澤當縣令了,相當簡單粗暴。
大家會發現他其實是個很坦誠的人,他不指望當官實現理想了,所以這次出仕的目的很明確,存點錢,釀點酒,干滿一年就回家。很像我們現在的,只想挑個離家近的工作,賺點小錢快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