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詩中的百姓苦楚難過,他想起當年征伐所見,亂世之中百姓豈有安樂之所更何況那宋人還在異族的統治之下,怕是水深火熱。
“這宋朝,怎會淪落至此”長孫無忌頗有些恨鐵不成鋼地搖頭,詩里的血淚隔著文字依舊刺目驚心。
李世民突然反應過來,滿腔怒火“唐宋唐宋,宋奪了我李唐天下,就是這么糟蹋的”
只是南北朝畢竟是禮樂崩壞的時代,桓溫毫無疑問也想造反,最后被王謝家族聯手摁下去了。桓玄,史書記載長得很帥,但因為父親晚節不保,所以開始一直是被懷疑的對象,二十三歲才開始當官,最后在荊州站住腳,陶淵明就是在這里投奔他的。
當時,朝廷里最大的奸臣是司馬氏的親族司馬道子,桓玄跟司馬道子有過節,陶淵明覺得桓玄能力大,肯定能搞定司馬道子,撥亂反正。他決定在桓玄手下好好實現自己的抱負。
第二年,江南出了件大事,就是我們前面提過的孫恩起兵了。桓玄想去討伐孫恩,派陶淵明出使建康,向朝廷請旨。但是朝廷百般阻撓,里面就有司馬道子的摻和。陶淵明看到司馬道子父子挾制皇室、專橫殘暴,當下那一顆熱心就涼了半截。
“哼,朝廷危急,司馬道子父子還把持朝政,棄國家大事于不顧,實在該殺”
劉徹寒聲低斥,從講到司馬氏篡魏開始,他的臉色就沒好過。
后來孫恩進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就不管了,直接起兵勤王,孫恩敗走,桓玄勢力進一步擴大,控制了整個長江中上游地區,已然成為東晉王朝最大的威脅。
陶淵明一看這不行,你要撥亂反正我可以跟著你,但你要造反,我就不能跟著你了,于是找了個借口,辭官回家了。這一次出仕,陶淵明又一次看清了官場人心的黑暗。
當然了,從我們的視角看,這垃圾司馬家反了就反了,反正一家子神經病,得國不正就算了,還沒有統一王朝的氣度,開局即巔峰,一路走下坡,最后鬧出五胡亂華的爛事,這種家族憑什么染指帝位啊,有他們真是中華民族的福氣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八八一致點頭罵得好這種爛家族就不配當皇帝。
一直以東晉遺民自居的陶淵明苦笑一聲,花白的頭發在夜色下愈顯凄涼“我豈不知晉室污濁,然則我之曾祖受先皇帝深恩,我豈能不思回報,與亂臣賊子為伍況那桓玄,亦并非大義之人。”
顏延之心中亦是不好受,握住他的手輕聲安慰;“兄長”
陶淵明搖搖頭,復又將酒斟滿“也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桓玄最后果然攻入建康,改元大亨,把持朝政,官居大將軍。他上請率軍北伐,但這其實就是做做姿態,因為上書之后他就暗示朝廷下詔不準,然后自己裝作遵從詔令的意思不去,玩得好一手自導自演,就很難評。
劉徹沒忍住翻了個白眼“狼子野心。”
嬴政沉著臉點沒說話,下限太低,確實挺難評的。
王翦蒙恬等將領代入了一下,國土淪陷,自己手握重兵卻無動于衷只知奪權還沒想完幾人就齊齊打了個冷戰,不用陛下動手,他們自己就沒臉了。
后世的道德底線,真的是很低啊
晉書宣帝紀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晉明帝司馬紹曾經問王導晉朝是怎樣取得天下的,王導歷述司馬懿以及后來司馬昭弒殺高貴鄉公的事情,晉明帝羞得把臉伏在床上,說,照你的話,晉朝的基業哪得長久
晉明帝司馬紹,是東晉的第二位皇帝,性情孝順,聰明有機斷,僅僅在位三年,卻能憑借弱勢之中央,成功制衡權臣世家,推動了南方社會的穩定。也是他,說出了那句令當時后世無數人落淚的“舉目見日,不見長安。”這樣的人,在司馬家也是難得了。
以至于千年之后,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還不無遺憾地感慨“明帝不夭,中原其復矣乎”可惜,歷史就是這么殘忍。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