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嘆道“后世之課文將陶詩與我之作編在一起,應是想將我二人的人生態度作以比照,使學子各有感悟,這份用心倒也難得。”
許都。
曹植道“父親進取,以詩招降;陶詩恬淡,以隱居明志。究其本源,倒也算同歸。只是丈夫生于天地,當建金石之功,辭賦只是小道罷了。”
楊修一拱手“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公子與陶先生不同,是要做一番大事業之人,修愿隨公子,實現心中大志。”
“好”曹植臉上盡是少年意氣,重重地拍了一把楊修的肩膀,“德祖果然是我的知音”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陶淵明給出了自己的態度,最初的他,是一只失群的鳥兒,“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他找不到自己的棲身之處,桓玄、劉裕、劉敬宣,抑或后來的彭澤,都不能讓他獲得心靈的安定。
但還好,人間尚有寄托,“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松樹能抗嚴寒,向來是堅貞的象征,“孤生松”更代表了一種非同一般的膽氣。
這只鳥在經歷了疲倦的飛翔之后,終于選定了這棵松樹,他于空中斂翮落下,將生命交托給它“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棵松樹就是陶淵明的選擇,我們可以說它代表躬耕田園的生活,但想來,應該有更深沉的意義。
元嘉四年,檀道濟來訪,勸陶淵明出仕,陶淵明拒絕了他。同年,陶淵明卒于潯陽。他的朋友顏延之獲知,為他寫作了一篇誄文。
驟然聽到水鏡提到自己,顏延之卻沒有絲毫在意,他一臉緊張的看著陶淵明,眼中滿是驚惶不可置信“兄長,你”
現在已經是元嘉元年,兄長,只有三年壽數了
陶淵明卻是不甚在意“人固有一死,你又何必傷心,我尚有三四年的酒喝,足矣”
顏延之在后世雖然不如陶淵明出名,但當時亦是文壇翹楚,和謝靈運、鮑照并稱元嘉三大家。他和陶淵明是忘年交,二人曾在尋陽有兩度交往,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在誄文中,顏延之高度肯定了陶淵明的人品與文學成就。
水鏡將誄文放了出來,諸天萬代都看到了他們的情誼。
在誄文的序言中,顏延之寫到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此時劉裕已經取代晉室,顏延之亦在劉宋任職,可他還是稱陶淵明為晉人;所謂征士,指德高征而不就者。
朱熹在點評歸去來兮辭時注解說,劉裕將要取代晉室,陶淵明恥事二朝,所以拒絕劉宋的征辟。他至死都是晉室的遺民,即使那個晉室,在我們看來,實在不堪。
在序言結尾,顏延之滿懷崇敬地落筆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謚典,無愆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謚曰“靖節征士”。靖節,即平淡、清高、保守節操之意,這是對陶淵明人格的最大肯定。
陶淵明眼中泛起水光“靖節,靖節,靖晉室之節,靖君子之節。好啊延之,謝謝你,你果為老夫知己。”
顏延之紅著眼悲傷不已,聽到這話連忙道“兄長,您快別這么說,兄長不肯折節事新朝,任真固窮,靖節二字是諸友生對兄長的公認,延之何敢當兄長一謝”
陶淵明擺擺手“我二人自柳州相交,老夫知曉你胸中之志,你亦知老夫所求。老夫詩作能于后世流傳,遇到個百年后千年后的文章知己,亦能在當世有你這么個忘年知音,為老夫作誄,宣我心志,蒼天待老夫不薄,老夫當敬你,敬天地山川一杯”
顏延之含淚舉杯“是我敬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