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棠,這就是你不會做人了。
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經常品讀、探討杜甫的詩,感想也是頗深,聞言便道“若按后世那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悲秋只是表面,嘆羈旅、傷己身、悲國事才是主調。”
元稹也是點頭不錯,杜工部臨老,萬般憂愁在心頭,秋聲說到底只是引子。
南宋。
羅大經搖頭嘆息“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直讓人不忍卒讀啊
家人耳濡目染,也能解詩,羅大經又解釋得這樣詳細,眾人一咂摸,再看水鏡上的詩,也是紛紛搖頭,太苦了,不忍看。
太極宮。
r李世民問長孫皇后“觀音婢覺得,這兩句是在說什么”
長孫皇后是女子,感受本就更為纖細,輕嘆一聲道“從詩里來看,杜甫應是客居,又年老多病,應是為自己感到悲哀吧
李世民不置可否,道“起初那一首望岳是何等氣魄,意氣風發,聽水鏡說杜甫也是京兆杜氏的公子,五陵年少,他既有才華,怎的竟沒有科考做官,依他的才學家世,怎么會落魄至此
他心里有些憂慮,他想起前面講到的李白,因為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晚年又陷入安史之亂的動蕩,杜甫與李白是好友,那他的境遇,是否也與那安史之亂相關
大家看,“萬里”。很明顯是從前面的“無邊”、“不盡”生發而來,同時又暗述自己的遭遇。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一路漂泊輾轉,程州、長安、鳳翔、洛陽、成都、夔州,詩人的漂泊之路,何嘗不是萬里呢
楚棠在課件上放出了高校教授做的杜甫行跡圖,密密麻麻的紅點一下子把眾人震住了。這得是經過多少次舟車勞頓啊再看上面的詩,眾人的臉色都不一樣了,萬里悲秋,原是寫實之語。
洛陽。
青年杜甫也有些驚到了,他好像有些能理解后來的自己為什么這么慘了。一向放達的李白也沒說話,只是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
太極宮。
李世民震驚之余忽然發現這輿圖上的地名,與大唐多有不同。
殿內的侍臣不消他吩咐,早就分工合作,奮力記了起來,對他們來說,水鏡中提到、展示的任何東西,或多或少都極有價值。
蔓州。
一旁的老妻在偷偷抹淚,老年杜甫仰頭,努力辨認水鏡上的輿圖一生顛沛,盡在此處啊
萬里悲秋常作客,他這個客,可還有歸鄉的一天
常作客,三字平常,卻是寫盡詩人的漂泊狀態。但僅僅漂泊倒還好說,此時的杜甫垂垂老矣,還疾病纏身。
“百年”,也就是暮年;多病,根據考證,杜甫此時身患糖尿病、肺病、瘧疾、風痹,還有頭痛、眼花、耳聾、行走吃力等癥狀,這些病也是老人常見病了,在秋冬會格外嚴重。“獨登臺”,孤苦可知。
杜審言忍不住抹眼淚“我的乖孫,過得好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