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在心中將白居易的琵琶行回顧了一遍,又冷哼一聲。朕倒要看看,郁達夫能寫出什么樣的作品,竟搶了白樂天的先
畫面變換,水鏡上出現一段朱紅的城墻,城墻右側垂下一簇金黃的銀杏葉,正中間是幾個大字故都的秋郁達夫。
白居易眼中劃過一絲疑惑,這個名字,看起來不太像詩,莫非是其他文章
李賀對這個名字同樣疑惑“故都的秋,意為故都之秋”
如此書辭,似不甚雅致。
剛剛尚在沉思的李世民也回過神來,咂摸著這幾個字的意思“故者舊也;都或為國都;的當與“之”字同調;故都的秋,似有懷念之意。此作莫非暗含黍離之悲
當年,周大夫行至周朝國都,見到故朝宮室宗廟,盡已長滿禾黍,心中倉惶不忍去,唱為黍離一首,詩中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之句,極言故朝之思。聯想到前面曾提到過的南渡,莫非此作寫于后世罹亂之時
不止是他,秦皇漢武包括后面的武則天、趙匡胤朱元璋等都想到了這一點。一時間,對后代的擔憂取代了此前對“革命”的猶疑,諸位君王都微微屏住呼吸,坐等水鏡中的后文。
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也是郁達夫的散文代表作。
簡單介紹一下作者。五四時期,涌現了大量的文學社團,當時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叫文學研究會,一個叫創造社。前者關注現實,后者更
為貼近內心,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郁達夫是創造社的先鋒之一,另外一個是郭沫若。
至于文學研究會的成員,有冰心,還有沈雁冰,不過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茅盾。
北宋。
蘇軾一邊聽一邊與白家弟弟討論“文學社團,該是集社之意”
蘇轍點點頭“應是如此,類似唐時的元白、韓孟詩派但元白韓孟本人倒無結社之意,所謂社團,該是其中諸家觀點一致,文風類同
關注現實,似承國風、樂府之旨;關注內心,卻有些像屈子辭章。這浪漫一詞,倒是有些意思。
蘇軾覺得跟著水鏡他已經學了不少新詞了。
蘇轍笑了笑“如此說來,后世文章倒也與我等承自一脈。以詩文結社,同氣相求,兄長對那文學社團可有興趣
蘇軾擺手罷了,我滿腹不合時宜,還是自寫些詩詞文章吧詩社宗派,不敢望前賢。他不操這個心。
另一邊,黃庭堅卻是對這個文學社團很感興趣。他也想到了先代的各種詩文流派,唐人已將詩寫盡,窮則思變,他想出一套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理論,以杜子美為效法對象,也有幾個贊同之人,干脆也結成一個社團
洛陽。
杜甫盤點了一下郁達夫、郭沫若、冰心、茅盾,還有前面提到的魯迅,后世的大家亦是不少,且聽起來,個個都有開創之功。他忽然對楚棠說的“新文學”很感興趣,故都的秋,與他作中的“萬里
悲秋”,情感是否相同呢
寫秋的文章,古已有之,郁達夫的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竟可以在幾千年層累積成的文本中脫穎而出呢請大家先讀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本不在身邊的同學也沒關系,看t也一樣。
白居易及其粉絲一致點頭,沒錯,他們也想知道,這篇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里,竟然連他白樂天都能被擠下去。
水鏡下的人一半帶著不服,一半抱著對所謂明星作家新文學史濃墨重彩的人物的興趣,紛紛抬頭去看水鏡里的文字。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
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