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那么,故都的秋到底有什么獨特迷人之處,竟能讓郁達夫情不自禁說出這樣的話呢三國。
曹丕對郁達夫深婉的筆致存了幾分欣賞,聽到問題后有些觸動,說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悲哉秋氣,卻也有清瑟之意,牽人心魄。
主位上的曹操頗有些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自己這個二兒子,文才倒也出眾,只是筆下詩章終究是纖弱了些。在他看來,自然就不如四子子建“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的意氣。
誰知道,子桓后來竟然是篡漢自立了呢曹操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不了解白家兒子了。北宋。
柳永憑欄遠眺,正是萬里秋色之時,他幾番科舉不第,幾乎斷了仕途,雖浪跡天涯,但心中愁苦仍是難解,此時又見到這樣寫秋的文句,未免也生出了感慨
“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到處是花色凋零,翠葉零落,好景盡數衰殘,如此秋日,又有什么可值得眷戀的呢
蘇軾聽完提問,饒有興趣地對著弟弟說道“寫秋名篇,古已有之,我倒是覺得劉夢得那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最得我心。子由你說,那故都的秋,是怎樣入了郁達夫的心
蘇轍有些無奈“兄長又要考我。”
蘇軾笑瞇瞇,聊天的事,怎么能叫考呢
蘇轍頂著自家哥哥含笑的眼神,只好答道“后世文章用語直白,依我所見,他所謂故都之秋獨特之處,在于清、靜、悲涼之感。
話音剛落,便見水鏡中的畫面上出現了首段的文字,蘇轍所提到的那句正好標紅是的
,在郁達夫看來,“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蘇軾看著蘇轍笑了起來“子由果然答對了。”
我弟弟真厲害
蘇轍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已經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
蘇軾裝作沒看見弟弟的怨念,盯著水鏡上的文字開口道“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句話似為強調,但是不是有些不夠簡練
他默默將那句“啰嗦”換了一個說法。
蘇轍經他說也發現了后世為文,倒也不嫌繁復。
不是說寫的不好,是真有點不習慣。
這里,郁達夫特別點出了北國的秋,因為北國的秋有如上特點,所以他不遠萬里要從杭州趕赴。杭州是南方,青島是北方,按理說能飽賞北國的秋意了,但郁達夫沒有停駐,而是繼續向北,去到了北平,為什么
很顯然,在他看來,北平的秋味更濃,青島的還差點意思。
所以說,這里作者不惜筆墨,寫“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恰恰照應了那句“不遠千里”。杭州青島北平,三個地名的轉換,本來就暗含奔赴、尋訪之意,也就更襯出了作者的眷戀之情。
水鏡下的眾人一齊沉默。沒錯,這種感覺他們已經很熟悉了,先前聽短歌行時就出現過。這大概就是楚棠經常提到的,閱讀理解吧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領會這四個字的意思了呢未央宮。
劉徹將溜到嘴邊的“廢話”咽了回去,轉而開始關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島、北平,只知南北,不知具體可對上今時的何地
太極宮。
后面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個信息“開皇九年,隋文帝改錢唐郡為杭,吳山越水確為典型的南地風光。青島與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國門,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
長孫無忌接著沉吟道若輾轉三地賞秋為實寫,這郁達夫行路的速度,是否太快了些
李世民大致估摸了一下余杭至幽燕的路程,也不由得微驚。他忽然憶起水鏡曾經展示的袁老授勛時的畫面,那寬闊平整的道路和可以載人的鐵盒子,如果后世人的出行方式是那樣,那這
個賞秋的路程倒也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