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對這一點倒是頗有共鳴周誥殷盤,佶屈督牙
。尚書簡而古奧,確實不易讀。
白居易也是點頭“上古文章,連我等讀起來都頗為吃力,楚姑娘去古更遠,怕是更難讀懂了。
不過古人說話也不是滿口之乎者也的,那只是一種書面語,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想省點字,因為寫起來很麻煩啦。
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麻頭、敝布和魚網等材料制出紙張,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唐宋時期又發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之二了。
得益于這兩項技術的發展,古人擁有了更為便捷的書寫工具,文學語言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宋代開始,出現了不少白話小說,并流傳于市井,終于也有點普通人能看懂的東西了。
東漢。
正為改造紙張而冥搜苦思的蔡倫猛然站起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將這些材料搗煮成漿,再經工序錘煉,便可造出輕薄而便于書寫的紙張,我明白了。
他顧不得其他,一頭鉆進工房。后人說了,他現下作的,是四大發明之一,發明咸陽。
嬴政眼睛頓時亮了亮,原來那書寫工具是這樣造出來的他可真要感謝楚棠了,有這寥寥一句提示,墨家制紙的進程一定會快上許多
未央宮。
劉徹對紙倒也沒有很陌生,現下是有紙的,不過質地粗糙、數量少,極不方便,這下好了,改進方法直接送到手邊,不講新文學的時候,楚棠還是挺好的嘛要是能把那印刷術也講講就好了,好事成雙,他不嫌多。
太極宮。
李世民的注意力放到了四大發明之上“造紙術、印刷術,不知另外兩大發明是什么”要不,也順便講講唄他和漢武帝微妙共腦了。
這么順下來一看,選擇各種文學形式和社會生產力關系也挺大的,我們現在學習的白話文,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歷史的產物了。
不過在古代,白話小說向來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只是用來寄托閑情的,地位并不高,雖然,這并不妨礙它在民間的受追捧程度,比如四大名著,風靡了多少年啊。
因為受眾廣泛,很多有識之士開始用小說來啟發民智,到了五四時期,小說的地位節節攀升,一躍成為新文學的金字塔頂尖。
嬴政劉徹李世民趙匡
胤朱元璋還是講新文學
和幾位陛下很有共鳴的白居易我就那么不配講一下嗎
不同于上面的諸位,已知自己會寫出四大名著的羅貫中和曹雪芹卻是目露振奮,后世竟如此追捧他們的話本,有被激勵到
二人當場決定今夜再寫三回,不能辜負后世的厚愛。
前面說郁達夫的古典文學淵源很深,這在他的小說里也有體現,他的作品中,彷徨落魄的男主人公總會遇到一個淪落女子,或是口,或是旅店侍女,或是酒館當壚的女子,他同情他們,又自傷自己的淪落,大家覺得這種模式有點像什么
唐朝。
唐宣宗李忱精神一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白樂天琵琶行的同調”
是的,這種“倡優士子”的模式極具傳統意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而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這聲感慨穿越時空,令無數人共鳴不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一首千古絕唱琵琶行。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