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眼皮微動“哦宋朝出了個商君一般的人物”
商鞅變法,秦國始強,這是歷代秦王默認的事。
北宋,客棧。
被再次砸了個兜頭的三蘇面面相覷王安石要變法
蘇軾眉心微凝“王介甫當世賢才,我聽聞當年他進士及第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之后放棄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自請外任,其后屢辭京命,是孤直耿介之士。他竟有氣魄效仿商鞅吳起,變法,他不怕動搖國本么”
他未曾顧及自身安危,反倒是先擔憂起了變法對國政的沖擊。
另一邊,歐陽修也驚疑不定“先時,我舉薦王介甫為諫官,他以高堂辭不就,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命他為群牧判官,但不久他又外任常州,我以為他無意留京,結果不知何時他又回到京中,還主持起了變法祖宗之法是那么好變的嗎”
寧國縣。
沈括在兄長沈披的任所閉門讀書,準備科考,王安石頗有聲名,沈括對他很是推崇,此時將上下文的內容一聯系,不由得嘖嘖
“莫不是二人政見不合,王安石以反對新法為由,借機操縱臺閣打擊蘇軾”
官場嘛,不就是這些蠅營手段。
神宗年間。
王安石正在書房處理政務,皇上對他信任有加,全力支持新法的施行,他感于此番君臣相得,一顆濟世匡民的熱心愈發滾燙起來,是以對朝中的反對之聲充耳不聞。此時猛然聽得水鏡提起變法,不由得連筆墨都停滯了幾分。
蘇軾對新法頗有微詞,他是知曉的
,難道是因此而獲罪
“不對,不對。”
dquo”
他想不出,沉吟著放下筆墨,望向水鏡的神情多了幾分凝重。
王安石有感北宋積弊,銳意革新,推行變法。有變法黨就有守舊派,以變法為界,朝堂分為兩派,兩派爭鋒相對,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黨爭。很不巧,蘇軾屬于守舊派。
沈括一拍桌子“我就說是王安石陷害蘇軾”
北宋。
幾個皇帝的臉色都有些差,尤其是趙匡胤,宋以唐五代為鑒,唐朝黨爭惹出的爛攤子他讀了不知道多少遍,此時聽到自己的后代也鬧出了黨爭,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一個個的是想氣死朕”
他先入為主喜歡上了蘇軾的文字,倒也沒貿然對王安石扣除臧否,因為他聽到了前面幾個字北宋積弊。趙匡胤揉了揉額角,他覺得頭疼了,水鏡對大宋,迄今為止不曾說過好話。
新黨勢大,先前蘇軾就因為反對新法而遭誣,自請出京外任。蘇軾每到一個地方都勤政愛民,頗有政績。他還在徐州治過水,大家翻蘇軾的百科就會發現他還有一個稱號是水利專家,水利部官方認證的那種蘇軾真的好厲害啊
楚棠情不自禁地感嘆了一句,惹得眾人忍不住發笑。
終南山。
杜甫眼中含了幾分打趣“這種語氣,先前只在提到太白兄的時候出現過。”
“提秦始皇時不也有過么”
李白老神在在地反駁。
說罷自己忍不住先笑了起來,楚棠的好惡表現得太過明顯,倒是難得一見的坦誠,不過嘛,秦始皇和蘇軾他也挺欣賞的,李白在心里給自己的后輩粉絲點了個贊,眼光不錯。
杜甫也只是玩笑,說完便不再在意,轉而認真道“楚姑娘所說的水利部,是后世專司水利之部門能在千年之后仍得一專家的稱號,蘇軾其才不小。”
中唐。
白居易也深有同感“治水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蘇軾雖出官,倒是確確實實為百姓謀了福祉。”
知曉自己的人生經歷后,白居易對京官也沒有什么執著了。京中多故,倒不如為政一方,多為百姓做些實事。
宋朝。
蘇軾被夸得連連擺手,但嘴角卻是揚了起來。主位的蘇洵捋著胡須看向自家兒子,臉上露出幾分滿意